古城三月之“签证惊魂”(三)
文/姜尼
薛翔深知自己的处境,这次办出国遭遇到的各种阻碍,深深体会到回去再想出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尽管施耐德教授说了三个月后有可能给长期合同,但至少现在那个合同并不存在。即使很顺利得到长期合同,从大学国际中心和市政厅得来的反馈,三个月后还是必须回去。一想到要回去,家人、同事们的看法,内心无比骄傲的薛翔根本就无法面对那种境况。现在看来只能放手一搏,死马当活马医,做回去的准备,同时做不回去的最大努力。
由于时间有限,薛翔决定尽快联系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作,争取在签证到期前找到下一份工作。来到洛芬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时间分分秒秒都很珍贵,薛翔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发简历找工作对薛翔已是轻车熟路,简历都是现成的,只是要找到与自己工作最相近的单位地址。这需要去图书馆看文献,一般文章的署名最后一个作者是老板。最后一个作者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讯作者,但也有例外,通讯作者是第一作者的情况。洛芬大学的图书馆很大,各种杂志应有尽有,非常方便,甚至还有一个很大的东方馆,里面有大量的中文书籍。
图书馆晚上关的很晚,薛翔下了班就到图书馆查文献。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杂志已经联网,在计算机上就能看到摘要以至全文;但很多杂志还必须查现刊,再有计算机有时太慢,薛翔还是利用自己最熟悉也是最原始的方法一本本看现刊。看文献是个慢活儿,不能着急,对方的工作与自己越接近,那个单位就越可能有类似的位置,找工作就越容易办成。
通讯作者有些有电子邮件地址,这会让沟通加速许多,但大部分只有传真地址,还需要原始的邮寄信件。图书馆这几天的管理员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士,非常欣赏这个新来的废寝忘食的东方小伙子,薛翔每次打印或者询问什么总是随时服务,耐心解答。经过几天的紧张努力,终于得到了五、六十个相关单位的地址。根据自己在中国联系工作的经验,这里面至少应该有一、两个成功的申请。当然成功率很高并没什么用处,只要一个成功就足够了。林剑锋的经验说明没有推荐信也有可能把事情办成,薛翔现在也顾不了太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今天是星期五,来到洛芬整整两周了,薛翔把能用电子邮件寄出的申请全都寄了出去,不能通过电子邮件寄出的,像在中国一样,通过邮局全都寄了出去。终于办完了,薛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倒在椅子里松弛下来。刚想休息一下,就见老郑走过来说道:“老板要见你,让你去办公室”。
薛翔一怔,有些心虚,不会是发的这些信老板知道了吧?这也太快了刚从邮局回来,那些信肯定还在邮局没邮走呢,难道是老郑给老板汇报了?薛翔胡思乱想着就往教授办公室走。
到了施耐德办公室,教授看着心情挺好,很高兴,显然与刚发出去的那些信无关,薛翔心里踏实了些。
施耐德说道:“你来洛芬已经两周了,我对你的工作很满意,我决定今天就和你签一份一年的长期合同,年底可以更新。”
薛翔一听,一种不知是喜是忧的情绪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