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七)
留学英国看世界
作者:曾乐
一九四0年,奶奶因为成绩突出,乐于助人,热情于公益,得到了教会学校老师们的好评,她的老师们评价说,奶奶那单纯的、执着的、阳光一样的微笑,有极强的感染力,奶奶那沉静好学的性格,坚定的态度,也颇受大家欢迎。由此,奶奶被英国录取为全额奖学金留学生,来到了英国伦敦。
那是奶奶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她说她一下子扎进了书堆里,读书,读书,还是读书,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奶奶说,那时她差点儿忘记了中医。二战的战火早在她到达伦敦之前,就已经烧到了英国本土,但她不怕,因为当她离开祖国的时候,中国早已经在抗日战火中坚持了三年,她对飞机轰炸已经习已为常了。
奶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宗教、法律和现代物理的书籍,还如饥似喝地学习了化学、现代生物学,到试验室去作实验是她最乐于干的事情。奶奶说,她很单纯,不喜欢逛街和购物,就喜欢泡在书堆里,喜欢沉静地思考。这一点我倒是真地遗传了奶奶的基因,我在她那个年龄的时候,也如她一样,喜欢阅读和思考,不喜购物和打扮。
奶奶住在一户英国普通的市民家里,相处得非常好,她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奶奶说,英国人是非常善良的,友好的,他们的制度也是非常先进的,我们不但不能抵制,还应该好好学习,我不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为了夺取政权,搞专制,而拼命地污蔑和诽谤人家。文革期间,她曾跟爷爷说:“这不是一个正经人干的事,这是小人才做得出来的,不顾事实而欺骗国民是有罪的,有一天谎言破了时如何交待,如何给历史做出交待?掩过饰非,自夸自擂,拼命抵毁人家,这只有小人才做得出来啊!”但是人微言轻,这些普通人内心里的善良愿望,不可能得到一个专制政权的重视。更何况在那样一个是非不分、谎言和疯狂满天飞的混乱岁月。
一九四四年,奶奶毕业来到了美国,这里是她神往已久的地方,而且,这里有她在上海时,一起做义工一起做抗战宣传的好友。其中有一个白白净净,热情乐观,大胆激进的小伙子,尤其给奶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奶奶说,她们保持着通信,那个小伙子比她先一年离开中国到美国的,但他们一直通信不断,通信多了感情就更深了。但可惜的是,他们却在通信里,从来没有谈到情和爱,这是奶奶终生的遗憾。奶奶说,我应该好好地谈一次恋爱啊,一个人不可能活两辈子的。我们为什么不表达出来呢,其实内心里感情已经有了。我说:“奶奶,其实你的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传统女性啊。”奶奶笑了,说“也许是吧。”我在奶奶的日记里看到过一些含蓄的关于爱情的表达,但却没有发现任何大胆直白的表露。我看过与奶奶相伴一生的,存放在一个小木箱子底下的,她和那个叫“要杰”的男孩子的通信,信中大谈救国,大谈建设民主国家,就是没有谈到彼此相爱,真的是太遗憾了!
奶奶来到美国,在一个报社找到了一份不错的打字员的工作,她和要杰同处一座城市,却只有周末才能相聚,他们不会想到,这样的好日子只过了不到半年,奶奶就因为要回国参加哥哥的婚礼而告结束。奶奶有时甚至非常遗憾地说,那个时候,我们怎么不拉一拉手呢,为什么不知道学习西方人,也做一次拥抱呢?奶奶很少提到这些事情,但当她无意中提起时,我看到了她的无奈和痛苦遗憾。这个姓着少见的“要”姓的男孩子,就是奶奶心中一生的情人。而爷爷只是她的丈夫和人生伴侣,绝对不是情人。听说爷爷向奶奶求婚时,奶奶提的少有的几个条件中,就有一条是,她要一直保存着她和要杰的通信,和那些她走到哪儿都要带到哪儿的中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