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乱弹

看红楼,说感想。谈古事,道今理。
正文

红楼乱弹 — 第三十九回 红楼两盏灯

(2005-10-25 10:02:33) 下一个

红楼乱弹 — 第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红楼两盏灯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有温柔纤巧,袅娜风流的金陵正副十二钗,更有“神彩飘逸”寄托了其全部追求和美好愿望的贾宝玉。然而这些冰清玉洁的奇才高情都不为浊世所容,终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悄然滑落,留下漆黑的夜幕,留下人们怅然的哀叹……

 

星星坠落了,回望红楼,远方依稀有两盏摇曳的灯。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真是一点都不错!你看那被贾母说成“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王夫人,和薛姨妈在一起可真如长江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啊。可不是我冤枉她啊,有周瑞家的眼见为实——“只见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

 

“英雄惜英雄”,贾母和刘姥姥一聊果然相见恨晚。贾母和刘姥姥两人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但她们在精神上有很多是相同的。她们都善良、慈悲、顽强、豁达、谦卑、大方、惜福、节俭、知恩图报、灵活机变、充满活力、活出了真性情,和周围那些恶毒、狂妄、贪婪、骄奢、狭隘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贾母的善良和慈悲在很多场合都表露无遗。在为宝钗过生日时怜惜那些戏子,去清虚观打醮时爱怜那个偷剪灯花的小道士。贾母信佛尊神是思想和行为合二为一,而不象王夫人之流是各行其是,假慈悲假信佛,糊弄人的花架子。

 

贾母虽处至尊,却为人谦恭,有礼有节。这从她初会刘姥姥时,看的分明。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

 

对照王熙凤初见刘姥姥时的姿态,你就更能体会到贾母的谦和。

 

“(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住不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王熙凤的傲慢、张狂和假惺惺固然可恶,但是比那躲起来以见刘姥姥为耻辱的王夫人还是亲切多了。

 

贾母重视礼节,但又不拘泥于礼节。这正是她比教条死板如王夫人之流的高明之处。贾母在礼节上的随意自然,俯首即拾。

 

黛玉初进贾府去拜贾赦时,“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看这是多么的和谐随意。更妙的是吃螃蟹赏桂花时,贾母回应王夫人的话——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的他这样,还这样说,他明儿越发无礼了。’贾母笑道:‘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贾母领会的是礼节的精神,而不是注重那些繁文缛节的形式。去清虚观打醮看戏,结果招来很多人来送礼,“贾母才后悔起来,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我们不过闲逛逛,就想不到这礼上,没的惊动了人。’因此虽看了一天戏,至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便懒怠去。”

 

贾母经历过“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荣华富贵,但却没有一味地奢侈浪费。在马道婆极力怂恿贾母和什么贵妃娘娘攀比点大海灯时,贾母在思忖后才决定每天点五斤。不是贾府付不起这油钱,而是贾母不愿铺张浪费罢了。相比那心浮气躁经不起老尼姑激将的王熙凤,和那“恣意奢华”连给儿媳的棺材都要樯木的贾珍之流,老太太的心态又是何等的沉稳啊!

 

贾母为人大方,乐善好施。给宝钗过生日时,贾母单独赞助了二十两银子。在贾瑞去世时,贾赦、贾政、贾珍各赠银二十两,但是在秦钟去世时,书中只写道“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一个是同族人,礼节上不得不走,而另一个则无此规矩,送不送都无所谓。而正是于这些小节之处,方显示一个人品格的高下。要知道,秦钟可是秦可卿的弟弟。对照贾珍大张旗鼓地办秦可卿的丧事,而对秦钟的丧事不闻不问,这不是天大的讽刺吗?贾母平时给丫头、戏子、以及穷人的施舍真是举不胜举。想想那贪婪的整日里就想着攒银子,放利钱,扣月钱的王熙风,不正显示老太太的恬淡和怡然吗?

 

贾母还是个有情趣,会享受生活的人。她经常兴致勃勃地参加看戏,猜谜,赏梅,赏桂等活动,活得有滋有味,而不象王夫人一味的只知道烧香拜佛,没有其他业余爱好。连宝玉都说她“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更不用说那死板僵硬的惹大家都拘束不快乐的砚台——贾政;只知道炼丹修道的贾敬。

 

当然,贾母也有自己的烦恼和伤心事。烦恼的是养的儿子不但无才无德不能中兴家世,而且还都不听话。已经写到了三十九回,我们仍然没看到贾赦和老太太有任何的交流,从这种异常现象中我们可以隐隐感觉到一种悲哀。另外,从贾母斥责贾政怒打宝玉的话里也可以体会到她对贾政深深的无奈和失望。

 

对儿子的失望也许算不上什么,最让贾母悲痛的是她深爱的女儿贾敏英年早逝。人们常常感动于元春省亲会见贾母、王夫人、贾政时催人泪下的骨肉分离之痛——

 

“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贾妃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萄~ 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其实,贾母与爱女贾敏的骨肉分离之痛又何尝不比这更深呢?!至爱的女儿远嫁苏州,既无元春那样的荣耀,也无法回家探视,更没想到送嫁之日竟是永别!等她看到五六岁的外孙女时,那撕心绞肝的悲痛何堪忍受?!每每看到有人评说此节贾母不过是虚情假意,我真的是出离愤怒了。我真不知这些人有没有心肺?有没有脑子?你既然承认元春省亲时的情感是真实的,凭什么否认比那更为苦痛的情感呢?!

 

相对于基本上没吃什么苦的贾母,积年的老寡妇刘姥姥“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可说是尝尽了人世的酸苦。正如我在第六回分析的那样,面对所有的困难,刘姥姥都乐观硬朗地活着。这一回她再一次展现了这些积极向上的品质。我们只须看一下曹公给她的一句评价就够了——“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

 

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在第六回是替女儿女婿的生计谋画,这一回则是不图回报地给贾府送新鲜蔬果。更为可贵的是她在贾家落败后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第五回的预示——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固然善于为自己和家人钻营,但她的任何行为都没有伤害无辜,而且还帮助和接济了不少人。

 

贾母和刘姥姥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她们在精神层面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她们一样善良、积极、乐观、顽强。她们虽然一个处于社会的顶层,一个处于社会的底层,但都拥有人类最美好、最善良的品性。她们不停地招手呼应,顽强地延续着各自的生命。我时常在想,曹公安排这两个老太太是不是想告诉人们这个道理:贾母——富贵不能淫,刘姥姥——贫贱不能移?是不是她们才是在那个腐朽没落的世界毁灭后,延续新世界的香火?如那承载新人类的诺亚方*舟?

 

那些璀璨华美的星辰坠落了,留下天地一片黑漆漆。蓦然回首,你才发现远处有一高一低两盏灯火在闪烁。朝着那灯火前进,你终将穿过黑夜,迎来灿烂的朝阳!

 

 

 

注:本篇乱弹仅覆盖曹雪芹的前80回,高鄂的后40回不作考虑。

 

 

08/05/200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贾母的聪明,与她的智慧的管理家庭方法,是好的。
但是为了家族的荣耀,她也会杀死众多的看似不合适的爱情,哪怕是她最爱的最喜欢的人。
不知为什么,她对重孙贾兰的爱提的很少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