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见越战35周年的新闻,不禁想起79年当时的情景。时光流逝, 35年似乎就一瞬间。
79年我在留下中学上初二。 留下中学顾名思义在留下,属杭州市西湖区, 周围有很多部队驻扎, 就近就有个炮兵团和步兵团,这个步兵团有一个“硬骨头六连”全国闻名,当年前南斯拉夫总统曾前来参观,估计那应该是留下来过的最有名的人了。炮团离我家很近,平时早上常常可以听到炮团的军号声,周末我们也常去炮团看露天电影。稍远有个步兵师。所以,从小学开始,班上从来就会有不少军营里的同学。我小学一年级的同桌就是部队子弟,当时为书桌“三八”线没少吵架。中学时的部队是我们上小学四年级时从河南对调过来的,所以,小学时的部队同学在那次对调中去了河南,我们小学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就是当时从河南随部队过来的,有很重的河南口音。记得我们背地里叫她“李处长”。不记得谁起的绰号, 为什么叫“李处长”了。
初二时, 班上有好几个好朋友是部队的,他们的父亲在部队有做师长的,厨师的等。节假日或周末也没少到部队大院去玩,虽说无论团部或师部门口都有站岗的,有同学带路进出都跟串门一样容易。记得,小勤儿的爸爸是师长,不记得正的副的,家住一二层楼房,房间很多,还有警卫兵; 小革儿, 家住院里一平房,有很多左邻右舍,她爸爸是一厨师,手下有不少徒弟,我们曾在她家噌饭,领教过她爸爸的手艺,当时不像现在那么一吃货,所以一大桌只记得好吃,不过那次吃饭学会了看厨师的水平看刀功就可以了。记得当时让我们惊叹的刀功,据小革儿讲,都还是她爸爸徒弟的手艺,所以对小革儿的爸爸我们更是肃然起敬,在我印象中,我们都没敢跟她爸爸讲话,只记得她爸爸是个挺严厉的人。部队子弟一般不用学习用功,因为他们可以毕业去当兵,然后复原回来找个好单位工作。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去当兵。我们这辈人一般都有兄弟姐妹什么的,小勤儿,小革儿都有哥哥在部队当兵。偶尔我们去串门也会碰到。
79年越战,刚开始说实在的,我们从来没想象过战争,更别说战争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后来听小勤儿讲,真的要打仗了,也没觉得是个事儿。直到很后来,感觉她们部队的同学天天开始议论,感觉风声越来越紧。虽然知道小勤儿,小革儿都有哥哥在当兵,总觉得他们不用上战场,毕竟有当官的爸爸嘛! 但慢慢地意识到她们开始也紧张了,因为不能走关系,说是“军令如山倒“,如南京军区要上前线,谁走关系不上都要上军事法庭。 显然,只要在部队,我同学的哥哥姐姐们一定得上前线了。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军令如山倒“。
记得有一天课间操,小勤儿告诉我她哥哥要上越南前线打仗了,让我一起到留下大街上一起去欢送。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不太记得。只记得有军用卡车一车一车开过,车上载着戴有大红花的军人,好像小勤儿,小革儿都找到她们的哥哥,使劲儿挥手, 有点生离死别的感觉。我想我站在那里,第一次才真正地感到什么叫“军令如山倒“, 即便是师长的儿子也不能例外。 当然,地方上部队师长与京城的师长级别没法儿比,地方上部队师长可真是一大官,管一个师,一师之长了. 这次越战,留下的部队都上了前线。
越战打了多久我不记得了, 作为母亲的我,现在想想,小勤儿小革儿的妈妈一定数日如年。越战结束后,据说炮兵团没什么伤亡,步兵有些。但我同学的哥哥姐姐们到都平安回来。越战后,零星听到些有关越战的事儿。记得小革儿后来跟我说,有些越战回来的军人在杭州坐公交车拒绝买车票,声称 ”我们上前线给你们卖命“。 有时与朋友一起去部队大院玩,有越战回来的当兵的给我们讲些越战的小故事,什么越南妇女如何上战场等。
越战过去35周年,这是自朝鲜战争后和平年代的唯一大战,我也许太年轻,尽管与我这么近,印象不深。唯一的 "军令如山倒”是越战中深深体会到的。但每当听到或看到有关越战的新闻,每每让我回想起初中时点滴记忆。
是一军一师的部队是在文革后期从河南与二十军换防而来的。一军一师的部队后来
还参加1984年代第二次教训越南的所谓老山轮战,那一次几乎是营区全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