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不少帖子在讨论真爱,到底是婚内的真,还是婚外的真。我权且不接触婚内婚外这个混乱的话题,先贴一段Scott在《少有人走的路》里面关于真爱的论述,我认为这是所有我读过的关于真爱最好的定义:
“Love is the will to extend one's self for the purpose of nurturing one's own or another's spiritual growth... Love is as love does. Love is an act of will -- namely, both an intention and an action. Will also implies choice. We do not have to love. We choose to love.”
翻译成中文: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爱,能够帮助别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我们不是必须去爱,我们选择去爱。
初初听起来,这是多么的伟光正,是很多人不爱看,不爱听的鸡汤料。
但它却是真的。
我们的婚姻为什么千疮百孔,因为我们认为对方不好,对我们永远不够好,我们在婚姻里饥渴寂寞受折磨。婚姻的问题,是对方的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愿意当圣母,为对方牺牲很多,对方很可能还不领情,认为你付出的不是我要的,对方把这个婚姻问题变成了我的问题。
到底是你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事实上,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基本上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
“谁有问题谁改正”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因为这个我们一般都致力于在婚姻里分出到底谁对谁错,谁错谁就得改错啊。
大多数情况下,结论一般都是这样 - 对方不好,对方不懂珍惜,我遇人不淑。如果碰到跟自己在同一层次上的善良美好的人,当然情况就不一样。
这时候,隔壁的草就会显得比较绿。隔壁的老婆花红柳绿,隔壁的老公上进负责。
就好比养花,你看别人养出来的花非常美丽,轮到自己来养,又要抓虫又要施肥,还得剪枝,在汗水和麻烦里,对花没有真爱的人往往会放弃打理。
那么,真爱这摸不着的概念,到底该怎么去找,怎么去了解?
真爱,首先得看对象是谁,接着要看怎么跟爱人相处。
关于对象,我觉得跟胡歌谈恋爱肯定比跟陈冠希要好,不小心找到陈冠希, 前一秒钟还热血沸腾滚床单,后一秒钟不知道是会被媒体曝光,还是陈冠希滚到别人床单上。
就算如此,还是有女人愿意跟陈冠希滚床单。
说明一点,性很重要。
但是,让一个男人仅仅因为性就爱上一个女人,仅仅因为一个女人活色生香就让男人爱得刻骨铭心,那是女人自己的妄想。
性可以让一个人迷恋,但它不是真爱的全部。唐明皇很爱杨玉环,但涉及到政治问题,杨玉环必须去死,他就得被迫让杨玉环死。激情的爱,不能让唐明皇变得比他自己本人更完美。爱情不是唐明皇的信仰,唐明皇的信仰是权力。
牺牲自己,放弃一切,唯一,这种“牺牲放弃唯一”其实属于信仰范畴,不能拿来定义真爱。
任何人,都不能把爱情当信仰。
不幸的是,很多女人都把爱情当信仰。
怎么才知道一个人把爱情当信仰?对爱情抱着特别高的期望容不得瑕疵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情特别失望永远都无法满足的,受了伤以后活不下去自杀的。信仰,有的用自杀或是殉情方式体现,有的用完全的放弃自我体现,有的用数不尽的愤怒抱怨体现。
引用鲁益师(C. S. Lewis) 在《四种爱》里说的一段话:现在我有了更深的认识,爱情本质上就有成为宗教的倾向。在所有的爱中,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因而也最可能要求我们去崇拜。就其本身而言,爱情总是倾向于将“恋爱”转变成宗教。
他还说过一句话:在我看来,真正的危险不在于情侣们会把对方当作偶像来崇拜,而在于他们会把爱情当作偶像来崇。
因为把爱情当偶像来崇拜,所以被抛弃的人会活不下去,受伤的人伤口很难愈合,生活里对爱的对象的各种不满无处不在。
所以,要想真正知道什么是真爱,首先就得把真爱从祭坛上搬下来。否则,注定一辈子失望伤心。
很多男人,之所以向往婚外情,基本都跟性有关。有的因为跟太太性关系不好,有的是因为时间久了彼此麻木了,至于到底是哪一种,只有夫妻才知道,甚至很多时候是一方心知肚明都不敢告诉对方的秘密。很多事,不可说,不能说,只能放在肚子里。
女人的要求相对比较复杂些,可能是性,可能是情,也可能是兼而有之。
婚姻最麻烦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象贫瘠的土壤,长不出爱,希望对方改变来滋润自己,双方都认为自己挺好,对方不好,谁都不肯改变,那么就只能让爱情干枯。
所以Scott才强调真爱需要心智成熟,渐进成长。
有些女人会因为爱对方而愿意改变自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愿意锻炼身体,保持身体曲线;我愿意温柔一些,体贴一些,甜蜜一些,我愿意做一个有情调的女人。
还有的女人觉得就算我什么都不改变,你也得无条件爱我。这种爱情,其实是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期望的延伸,与真爱并不搭界。
成熟的爱应该是:我因为爱你,更因为我爱自己,选择做更好的自己。即使你选择抛弃我也不会影响我的价值,我依旧保持着身材曲线,我依旧有阳光的笑容。
而对于男人来说呢,男人很少愿意为爱的缘故做巨大的调整。因为他的信仰体系里,爱情不是最重要的位置,爱情里的性爱部分,事业的成功或者自我形象更可能是一个男人更专注更感兴趣的东西。
容易为爱情所苦的,常常是女人。
因为信其美好,所以容易失望。
所以对于女人来说,走出真爱的误区更重要。
先说说爱自己。
我见过50岁的单身女人骑自行车横穿美国身材好的跟30岁的人一样,也见过30多岁胳膊就已经松得如同棉花摸上去软塌塌象50岁的女人。
哪个更爱自己?50岁的健康美丽女人,还是30岁软塌塌的女人?
如果你问她们是否都爱自己,她们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当然都最爱自己了。
但一个人选择让自己成长保持更好的自己,一个人选择懒惰让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哪种爱是真爱呢?
自己可以判断。
在爱自己这件事情上都有争议,在爱别人上就更加有争议了。
在爱别人这件事上,婚外的爱显得更加吸引,因为大家只需要在一起快乐就够了,不需要除草施肥,不需要看对方邋遢地在屋子晃,也不需要看对方头发乱成一堆草。
婚外的爱,肉身欢愉让彼此满足,精神上也可以互相滋润,很容易感觉就是真爱。可是如果变成婚内的了呢,到底是你做饭还是我做饭,到底是你赚钱还是我赚钱,平时出去玩到底是你计划还是我操心,孩子是你管还是我照顾,如果双方都有孩子,是你孩子重要还是我孩子重要?
这些考验,是考验真爱的试金石。
有人说,这试金石考验的不是真爱,是婚姻。爱情就是肉体满足,情感满足,跟婚姻没半毛关系。
肉体满足情感满足的是激情,不是真爱。就算要把真爱从祭坛上请下来,也不能让真爱只停留在谈情做爱的层面上。
我可以跟一个男人喝酒到天明,聊前50年后100年人类兴衰史,我可以跟这个男人爱到刻骨铭心,但涉及到具体的金钱,家务等等最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真爱的小船可能会翻船。
在最琐碎,最实在,最磨人的事情上,如果双方能够体谅对方,理解对方,给对方空间两个人一起成长,即使在麻烦成堆的过程里依旧坚持,走到最后,就会到达真爱的彼岸。
真爱是一个过程。
也是痛苦磨合之后的结果。
这个过程里,双方都可能觉得不再爱对方了,想离开对方了,老子换一个比跟你磨来磨去容易多了,这些心路历程都是正常的。
这世上没有哪个圣父圣母全身发着光时时刻刻金光闪闪24K足金足赤。
没有磨合,没有看到对方不可爱之处而坚持去爱的勇气,那么这个爱,其实还是激情。
激情就是因为你好,所以我爱你。
真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选择跟你共同成长。
不是每个人都爱成长,所以有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有真爱,都达不到真爱的境界。
没有真爱,心底里会荒芜,人会寂寞,习惯了也就习惯了,找不到也不是世界的末日。
如果找到了呢,那么就是一生之幸事,可以此生死而无憾了。
再读再叹。:-)
记得黄博士曾经说过,爱情关系一点也不简单。如果真那么简单,婚姻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所以不能用简单的视角来看复杂的问题。
听过这段话后,我开始学习思想复杂,哈哈哈。
数学题比较好解,爱情非常难解,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怨偶了。
崇拜物质的女人总会跌到在风流成性的男人面前,因为这样的男人常常是会挣钱。对这样的男人要情,是女人自己拎不清。其实这种男人谁也不爱,就爱自己。
看轻物质的女人才会看轻这种男人。我不要什么锦衣玉食,只要一个相濡以沫,在每个寒夜里都能将我拥在怀里给我温暖的男人,一个年迈以后可以一起看夕阳的男人。
我也读了Scott的《少有人走的路》,非常喜欢,它是我在读完《7 Habits For High Effective People》很长时间之后,读到的又一本让我动心的书。
飞飞的美文,道理讲得通透,我转给正在闹离婚的朋友了。谢谢!
飞飞文中时有警句箴言:
”爱情应走下祭坛“,人类通过研究长年统御自己爱情,也多少有了认知,把握了一些规律,我想起Carla Bruni唱的那首歌:L'amour,pas pour moi。
“婚姻最麻烦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象贫瘠的土壤。“戴安娜和查尔斯好像就属于这类型,两人童年或被大人忽略,或被母亲抛弃,所以少了一点心源和原动力。
尽管爱情是以人性追求神性,但爱情和宗教之爱还是不一样吧,爱情是通过爱别人实现爱自己,所以有痛苦;宗教之爱则是完全的奉献和喜乐。
最不喜欢就是爱情中的圣母,因为圣母有一种对他人的道德优越感,而且她在无尽奉献之后有一天索要也是惊人的。圣爹也一样,不是一个平行平等互动的关系了。圣爹和圣母都是带有香气的毒氛,尽管他们常常是不自觉的。
唐明皇对杨贵妃可是情深似海,因而大唐艳情漫漫。据说马嵬坡之死是皇太子操纵的,为了打击唐玄宗的威严。
文城的格式像散文。
“为什么大家都在找真爱呢?
真爱不是找来的。真爱是学来的。”
找真爱不是找爱的感觉,而是找那个感觉的归处。
真爱不是学来的,可是爱的技巧是学来的。
爱, 真爱和爱情是相互交错覆盖的。过去的爱字是愛, 中间是有心的, 后来被人减去了。愛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我倒是认为爱是一种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 它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 在于中间那颗心了。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愛情则是一个人所有愛中的一部分, 有的人多些, 有的人少一些;有的人幸运, 有的人则磋砣, 还有的遁世而去, 也不知道是放下了还是求不得。
至于真爱吗, 过程也好, 彼岸也罢, 倒是与个人心理上的认知度, 幸福感满足程度密切关联。如同一样米养百样人一般。有的人天天挨刺儿, 还挺开心, 别人说这是一个棒槌儿, 可人家却认为这是真爱的体现。有的人被捧着, 疼着, 别人眼里这是真爱, 可人家认为双方没有激情点, 爱情空幻。我想反正这问题不能像是数学证明题一样有什么标准答案的。
期待飞飞的下篇!
+1 赞一下Vissie. 再加一点, 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爱有时间性, 今天是真的, 明天没有了, 就不再真了。
真爱不是找来的。真爱是学来的。
真爱的第一层:当你真的去爱了,那就是真爱。甚至可以不管对象如何,对方是真心或是假意。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般无法自控的感觉,其实挺美。当然遇人不淑的话,会比较悲情。所以赞同你说的先选个比较合适的对象。
真爱的第二层:当你精心选定心仪而又契合的对象,付出百分百的真心,努力在各个方面完善自己去吸引他/她,同时创造机会激发对方的真爱和依赖,悲喜交集中不断培养和磨砺真爱,于最细微之处自然散发真爱。其实这些都不需要刻意去做,引用一句歌词 “Love will lead us, like a guiding star".
遇到心仪而又适合自己的对象,机率很大啊。如何让真爱在彼此之间发芽开花结果,才是恋爱和婚姻需要修行的功课。否则,即使遇到完美的对象,如果一方根本不懂爱也不愿意去学习爱和体会爱,那么真爱最终也只能枯萎。
现在兴起的幸福心理学却有几乎相反的结论,认为爱情是让人生完整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幸福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从古典的病人转到了正常人。
Scott的结论是一个简单的因噎废食。以此为依据似乎不太妥当。
躁动,因为没有经历过,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真爱。手中握着幸福和圆满的人,如果自己不爱对方,也一样会躁动。
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题目,怎么写都无法弥补人在情感方面的缺欠。
一般来讲,得到过真爱,付出过真爱的人,总体上不太愿意重复人生。自己没有爱,不懂爱,不愿意付出爱,或者从未得到过别人的真爱的人,婚后常常会骚动不安,继续寻找真爱。
婚外情大多是婚外寻性,这个结论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