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儿子上了十年级我没象去年那么紧张,一些事情还是需要了解的。
比如选课,比如义工。
他上交了十一年级选课单子,我跟他聊了聊,最后决定再学一年中文,这回终于变成荣誉课了,老妈松口气。
他又跟我说他要选什么什么ISM课,我当时溜着号,没听仔细。只大概知道他一个师兄M选过。我想既然M选过,他想上就上吧。
有一天他再次聊起,我懵懵地问:什么是ISM?小领导表示很不高兴。我赶紧弥补:“妈妈知道就是去年M选的课嘛,但我英文不好,人又老记忆力差,你再给妈妈讲讲?”儿子说是Independent Study &Mentorship. 需要准备文章,还得面试,是很不容易的一堂课。他报名了,但如果选不上,还得再补选别的课。
我凭着本能觉得,既然有挑战,还能学不少东西,大致应该不差,也就没继续做功课了。
然后某一天他穿着溜光水滑去面试了,文章应该已经交过了。
再过了一周通知他,他通过面试可以选那门课。
既然成了定局,我才想起来研究研究那到底是什么课。一查才知道,这门课难度大,孩子要做很多research,自己选题,他选了“音乐表演和作曲”,要去找很多人面试,最后找到一个专业人做他的导师,他要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完成课题,学期结束要给所有人展示他的学习成果,包括:presentation,作品,当然还得表演他自己做的曲子。他需要开车去跟导师定期见面,很多很多事情。
我看到有些孩子选了让环境可以更绿,交通管制等等的课题。
可是这么不容易的课,分量竟然还比AP课少半分。
从GPA角度,他是吃亏的。但从实际学习经验来说,绝对是学习的好机会,一般来说只有博士生才给安排导师有机会一对一,并且他还得自己找导师,还得有人愿意指导他。
指导老师不可以是学生的亲戚,必须是专业人士。
儿子给自己定的范围是去本地音乐学院找合适的指导老师。想想就让我头疼,我看他头也不太舒服。
夏令营counselor申请也到了可以去面试的阶段了,一样需要交简历,写文章,填各种表格。今年这些事我都让他自己打理,管理好时间,不要错过期限。
有些孩子递交了初步申请,但后期的简历和文章就没有按时交,当然就失去了面试的机会。我看了一下统计数字,有10%的孩子因为这个而失去了面试机会。
这些东西,我在15岁的时候连想到也没有想到。
几个月前孩子还在问我,妈妈我不会准备简历啊,我说你找师兄师姐们问问,看他们怎么准备就行。
至于写文章,ISM的文章他基本没给我看,我也不知道他写了什么。另外一个关于领导能力的文章,我帮他出了点主意,告诉他说写东西一定要言之有物,有case study,有总结,有具体的内容,要有亮点。他写好了文章给我看了,我认为还是有点干,但是也算作不那么空洞了。
我自己呢,纠结了10分钟ISM的GPA分量少半分之后,终于也定下心来了。虽然分数上略微吃亏,但他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需要自己管理时间,需要出作品,出成果,需要跟导师工作,最好能找到大学的指导老师,这些经验的宝贵程度远远大于0.5分的GPA分量。
所以说,不以爬藤为唯一总纲是有好处的,做事情会从更实际的长远利益考虑,去眼前之小利而顾全局,不必束手束脚,考虑选乐队是否影响GPA,考虑那个兴趣是否得大奖。我希望我儿子具备好的素质,不管将来走到哪里都可以放开手脚做事。
这样他离开家,上大学,老爸老妈才能放心。
否则,等上了大学再管他事事拖拉的毛病,岂不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吗?
跟儿子两个很要好的师兄,一个被MIT录取,可能会去,另外一个在SMU和UNT之间选择,从经济角度出发估计会选UNT。考上SMU的师兄,说他学习很不好很不好,不好到排名只有30% 。现在看来还是很好啊。
前几个月听另一个大学在读生给孩子们讲故事之余说了自己的事情,他说,“我从初中开始就难过,因为爸妈觉得我学习成绩不好考不到好学校,到了高中也难过,一直觉得自己没前途。但是你们猜后来我去了哪里?”孩子们指着他T恤上的字样说:UTA!他说是,UT Austin!
我在后面边听边乐,可不是就是这样。周围几个朋友,孩子上了UTA,Rice的脸上都是讪讪的,好像很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孩子似的,彷佛只有HYSP才拿得出手的样子。其实不是的,这里多少好学校啊,我们不认识的学校不等于人家不好,孩子没有让我们脸上“豪闪”的亮点不等于孩子就没有亮点啊。
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藤校不是。
藤校不能定义教育成功,不是检验教育成功的最高标准,孩子才能定义教育成功。
经过两年的磨砺之后,在一片热情澎湃的藤校海洋里,我决定慢悠悠地游泳,不被淹死。
孩子已经比爸妈强了,孩子会准备简历了,孩子英文写得也好,孩子很快还会开车(全是小开啊)孩子比爸妈强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再不高兴,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堵,自己找自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