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日本:每5个男人里,就有1个打光棍到死

(2020-05-20 18:28:07) 下一个

前段时间,日本政府发布白皮书,计划通过DNA配对,来帮助男女青年找对象。

这个DNA配对,简单地说就是,在相亲前,男女双方先进行DNA基因检测。在相亲过程中,双方通常都戴上面具,看不到对方的容貌,也不公开彼此的年龄、职业、收入等信息。

一切只决定于一个数字:DNA匹配程度。

男女双方NDA匹配程度在70分以上的,就表示匹配度较高,能够速配。

现实中,日本已经有通过DNA配对成功而结婚的夫妻。

一辈子就完全由成千上万年前遗传下来的DNA来决定了。

而且,这种检测是不是完全科学合理,还两说。

听起来是不是很疯狂?

但日本真的是急了。

日本结婚率已经跌破5%,创下二战后70年最低记录。

低结婚率意味着低生育率。有个说法是,按照日本2018年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44.8万的缺口来算,283年后日本将从地球上消失,自己被自己打败。

(东京都某大型婚介所进行DNA匹配测试)

超过1/5日本男人老死也不结婚

对日本人来说,结婚,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字眼。

据日本政府2015年的人口普查数据,50岁以前从未结过婚的男性比例为23.37%,女性为14.06%,分别是1985年的5.8倍和3.3倍。

50岁以前从未结过婚,被定义为“终身未婚率”,也基本上意味着一辈子与婚姻隔绝了。

(日本终身未婚率比例,蓝色代表男性,红色代表女性)

与此相对应,2018年日本婚姻数量不到5.9万对,为战后最低,比前一年减少了2万多人。同期,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实施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单身比例上升到了27.4%。

而今年一份关于结婚意愿的调查,再次将日本人淡漠结婚的态度展露无遗。据NHK报道,日本只有不到1/3的人认为结婚“理所应当”,68%的人觉得“可以不结婚”。

其中,30多岁的青年人是抗拒结婚的大军:100个人中有88个接受终身不婚。

2018年底,NHK还播出了一部关于7位单身女性组团养老的纪录片,引得不少人称赞。这部纪录片中的7位老人多数终身未婚,老后选择与同性互助养老的方式,等待死亡。

(纪录片中的七位老太太)

可见,不婚在日本早已根深蒂固,哪怕选择晚年和同性居住,也不会为了养老而结婚。

结不结婚是个人的事,但对社会来说,却没有这么简单。

不婚主义,正在侵蚀着日本社会的根基。

低欲望的日本社会

不婚主义带来了单身经济的繁荣。

“猫咪经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据关西大学教授宫本勝浩所说,仅2015年,和养猫相关产业就为日本带来了超2.32万亿日元(约1394亿人民币)的经济价值,超过日本第一女子偶像团体AKB48。

未婚人士的增多,还催生了一个群体:御宅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宅男、宅女。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2018年的调查,御宅族人均用于偶像的支出达到了10.3543万日元(约6500人民币),漫画领域的御宅族人数则突破了600万。

此外,单身卡拉OK厅、单人婚纱、单人餐厅等“一人行”服务也在不断增多,就连电影院也开始为个人客户预定隔离位置。

(单人餐厅)

但实际上,日本受不婚主义之苦久矣。

二战后,日本有过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1947—1949年,每年的生育人数在260万以上,被称为“团块时代”。第二次则是1970至1975年,每年的新生婴儿超过200万,被称为“小团块”时代。

这两次婴儿潮对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功不可没,甚至在20世纪80、90年代直接把日本推向了世界第二号强国的宝座。

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成就了日本人口大国的身份。经历了近10年人口衰退,日本如今还能以排名第62的国土面积,在人口数量上排名第11,可见这两次婴儿潮贡献之大。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如今,团块时代诞生的婴儿已经老去,他们的年龄少则45岁,多则73岁,构成了日本白发浪潮的主力。

但这也是漠视结婚和生育的两代人。

从1985年开始,每5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率就上升两三个百分点。同时,出生率下降也势不可挡。

2018年日本只有91.8万个婴儿出生,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人口红利向少子老龄,甚至无子老龄的转变,带来一系列经济灾难。

首先,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可避免的衰败。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估算,自2030年起,日本所有都道府县的人口都将减少。到2045年,7成市区町村的人口减少率(与2015年相比)将超过20%,成为实质意义上的“鬼城”“鬼村”。

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出台政策,免费赠送过剩乡村房屋,但收效甚微。

其次,日本正在滑入低欲望的深渊,整个社会变得无欲无求,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的持续低迷。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为此写了一本书,名为《低欲望社会》,以“胸无大志”4个字概括了日本面临的尴尬处境: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消费,没有物欲,整个日本经济萎靡不振。

(《低欲望社会》一书封面)

清心寡欲,在日本表现得淋漓尽致。

哪怕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如今日本20年及以上房贷利率约为1.3%,可以0首付),30岁前购房者依旧逐年下降;消费者对奢侈品嗤之以鼻,就拿2000年时火遍日本的LV包来说,2005年后已不见踪影;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草草解决……

当然,更严重的是日本将陷入老无所养的结局。一方面,未婚人士晚年之后,没有子女照顾,甚至会老死家中无人知。

据报道,日本每年有4.7万人孤独死(没有人来收尸送终),由此催生了一个新职业——孤独死现场清洁员。

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大,没有积蓄的老人注定凄凉。

今年6月,日本金融厅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一对日本夫妇晚年仅靠养老金的话,每月将产生5万日元(约人民币3200元)的缺口。

这还催生了一个群体:下流老人(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老年人)。

有报道,日本在商店偷东西被抓的人,65岁以上老人占了1/3。仅在2018年,就有8万人。

这些老人偷盗的往往是三明治、饭团等果腹的事物。

其中,一些老人是故意为之,就是为了被抓,到监狱养老。

请结婚,并为国家生个孩子

种种困境,日本政府也很着急,早已开启了和低结婚率的战争,只是一直收效寥寥。

一放一收,就是日本政府的两只拳头。

所谓放,指的是日本政府斥资鼓励结婚、生育。为了减轻年轻人士结婚后的烦恼,日本政府不仅提供适龄儿童免费上幼儿园的机会,还出台了育儿休假补贴、低收入家庭免费享受日托服务、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减免学费等政策。

比如说,日本政府每个月都会发放一笔“儿童工资”:1-3岁儿童1000元人民币,4-16岁儿童约700人民币。为了“催婚”、“催育”,日本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那巨额的财政支出从哪来呢?政府把目光转向了单身人士,即所谓的收。

今年10月份,日本时隔5年半后将消费税率从8%上调至10%,所得财政收入将向育儿家庭倾斜。

据测算,增税后,日本单身群体每月平均支出将增加3600日元(约240人民币),被外界认为是变相的单身税。

此外,日本呼吁国民激发结婚热情的影视剧也逐渐多了起来。2012至2015年每年的催婚剧为1-3部,2016年增加至6部,2017年再次增加到8部。像《倒数第二次恋爱》《我命中注定的人》《结婚大作战》等都是近几年开播的催婚剧。

就连日本前两年推出的《旅行青蛙》游戏,也被认为带上了催婚色彩。

更重要的是,日本紧跟时代前沿,将高科技应用于“催婚”。

爱媛县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婚姻促进中心,曾利用大数据对注册会员的个人信息和学历背景等基本信息匹配,将男女双方见面率从13%提高到了29%,在2015—2016年间促成了228对夫妇。

另外,像机器人代人相亲、机器人助人脱宅等高科技逼婚方式,在日本也逐渐普及。

(日本一家婚介机构的DNA匹配结婚广告)

是经济病了

尽管日本政府由上至下出台了不少催婚措施,但显而易见,收效甚微。

因为,病因在于经济。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崩盘,从此进入了二十余年的衰退期和徘徊期。表现在个人上,则是收入减少、工作压力加大、找工作难度上升等。

传统的日本家庭,为单职工家庭,即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一旦结婚,就要退出职场,相夫教子。在经济崩盘前,日本人对未来前景普遍乐观,许多日本女性认为就算男性现在收入不高,未来也会变好,对男性要求反而不高。

当经济进入衰退期后,民众对未来变得悲观。

女性为了保证后半生生活,对男性经济要求提高了很多。

但是,在经济衰退期,日本职员工预期收入下降,工作也变得不稳定,难以满足女性不断拔高的要求,双方自然也就丧失了组成家庭的机会。

日本女性普遍认为男性年收入在40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以上,才会考虑结婚。

而实际情况上,日本有74.9%的单身男性年收入低于400万日元。就这一个条件,就将大部分单身男性拒之门外。

去年,NHK一项对3980名20—40岁、希望结婚的男女进行调查,其中,26.6%表示,没有足够的钱,不敢结婚。

而随着女性不断进入职场和经济独立,要想让她们放弃事业,选择结婚、家庭,机会成本无疑加大了很多。东京一家出版商负责人松井美树就表示:女性结婚的原因之一是想获得经济上的稳定,我不必出于经济原因选择结婚。

所以,除非男性收入很高,工作也很稳定,才有可能让女性放弃事业,投身家庭。如果男性的经济条件没有达标,女性更多会选择继续自己的事业,反正一个人也衣食不愁。

经济泡沫崩溃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非正式员工增加,公司福利降低。

据统计,近些年来日本男性非正式员工的比例超过了50%。这些员工频繁变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照顾自己已属不易,更别说来维持和另一半的感情了。

在NHK纪录片《结婚难:无法阻止的未婚化》里,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位于长野市的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二三十年前经常有公司内部男女结婚。

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这家公司经营举步维艰,很难再拿出大量资金举办职员旅行等福利性活动,公司内结婚很少再有了。

同样,远超996的工作强度也阻碍了日本人的结婚进程。对于许多公司员工来说,每天上下班2个小时以上,还要时不时地加班到深夜,家与公司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很难有机会去培养感情。

据调查显示,有50%的日本男性,40%的日本女性将不结婚的理由归于“遇不到理想的另一半”。

在频繁变换工作、时不时加班到深夜的环境下,想要遇到理想的另一半,可以说是个运气活。

(很多日本人转向充气娃娃需求慰藉)

结婚与生育是人的天赋权利,政府要做的自然不是拿着刀架在民众脖子上,逼他们早早结婚生子。

政府唯一能做的,不过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罢了。

但是,在来势汹汹的不婚主义氛围笼罩下,政府真的尽力在营造一个适合结婚生育的环境吗?

而这貌似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少子化、老龄化→拖累经济→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不婚率上升……

一旦陷入其中,就很难跳出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