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43)
2015 (515)
2016 (460)
2017 (448)
2018 (272)
2019 (135)
2022 (1)
2025 (2)
清朝初年,有个江南士人通过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殿试中了第三名——探花。然而不久,却因为家里欠了一文钱,便被革职,被民间戏称“探花不值一文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江南自古多文人儒士,满清入关统一中原后, 渐渐恢复了科举考试。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日渐凋敝的汉人士家望族,纷纷参加科考,以求能恢复昔日荣耀,顿时“江以南士子毕集,得人称极盛云”。
(叶方蔼)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了体现清政府对江南士子们的重视,顺治亲自复试江南贡士。其中有一个叫叶方蔼的人写了一首《瀛台赋》,因对仗工整,文章做得极为巧妙,赢得了顺治的赞扬,亲赐为举人,恩准他参加朝廷会试。
叶方蔼是昆山县人,明朝著名藏书家叶盛的七世孙。祖上一直在明朝京中做官,典型的书香世家。后来因大顺军起义,明朝灭亡,紧接着满清入关。久经战乱,科举考试也中断。因此,叶家的名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顺治十六年(1659年),叶方蔼参加科举殿试,一举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入翰林院编修。顺治知道他腹有诗书,是江南大儒,特命他参与《孝经》编纂。
然而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叶方蔼工作没多久,就被顺治革去功名,连降两级。
原来,就在叶方蔼考中探花的这一年,江宁新来了一位巡抚叫朱国治。
朱国治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他顺治四年考中贡生,成为清朝的官员。在做地方官的时候,他处处巴结清廷,得到了朝廷的认可,顺治十六年(1659年),朝廷将他调任江宁巡抚。
(酷吏朱国治)
江南一直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因此,清朝征收的赋税特别严重,但当时的江南才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天灾人祸,百姓生活困苦,几乎没有人能缴清赋税。
朱国治上任后,为了凸显政绩,取悦清朝,便以追讨赋税为名,在当地搜刮无度。这自然招到地方士族和百姓的抵制。眼见地方所欠钱粮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他的到来还愈欠愈多,为了不让朝廷怪罪自己办事不力,朱国治便将征税难的问题,归结到地方士族乡绅和税吏杂役勾结,抗交钱粮。并且他还力求朝廷务必严惩这些刁民。
朱国治将欠粮者一一造册上报,据《阅世编》记载,当时开列的名单中,乡绅和生员就达一万三千多人,其中常州、松江、苏州、镇江四府的士族也在其列。当然,大儒叶方蔼也在其中。
这份欠钱粮的名册让清廷非常重视,毕竟满清入关后,江南士族一直与他们对抗,他们不光组织了多起“反清复明”的斗争,还在“剃发易服”的政策上绝不妥协,让清政府大为头痛。
(奏销案)
清政府认为导致江南赋税不能如期清缴的原因,正是由于江南还有许多前明士族和知识分子的抵抗,因此针对朱国治的名册,特意颁布了一条训令,规定只能在本朝入仕者,其家族才能称为士族,而前明的士族则不得冒称。
除了前朝士族受到了清政府的严惩,知识分子也受到了严酷的打压。因人数众多,不能拘补一一受审,清政府便命令,凡是不能在两日内缴清钱粮者,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
叶方蔼立刻写信给家人,督促赶紧将所欠钱粮缴清。
两日后,朱国治再次清算出未缴清钱粮的名册上报朝廷。这次名单所列极为详细,让叶方蔼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因欠银“一厘”(折合铜钱一文),也再次入册。原来,叶方蔼虽然写信给家人,但是家人却因为家里只欠铜钱一文,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家人的一个不重视,让叶方蔼受到了降职处分。
江南士族看见“探花不值一文钱”,大家吓得纷纷砸锅卖铁,赶紧拼死还清所欠钱粮。
后来,直到康熙上台后,为了争取江南士人的支持,才允许被黜降的官绅纳银开复。也是在康熙十二年,叶方霭被重新启用,官职得到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