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十几万的冬虫夏草根本就不含抗癌成分,这一消息犹如重磅炸弹,摧毁了经营多年的“虫草神话”。
冬虫夏草被誉为“软黄金”,在业内有着神坛地位。而此次把冬虫夏草推向舆论深渊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成树团队发布在国际知名科学杂志《细胞》子刊《化学生物学》的一篇论文,其中指出了根据基因及产生模式,冬虫夏草不可能含抗癌成分虫草素和喷司他丁。
近年来,关于冬虫夏草的争议不断。一方面受企业和媒体热捧,价格连年上涨。一方面市场混乱,功效和安全性屡遭质疑。
随着越来越多理性声音的出现,疯狂的市场能否回归正常?偏离轨道的行业能否找回初心?
神坛上的冬虫夏草
有业内人士指出,冬虫夏草走向神坛,马家军曾是大力推手。90年代,中国女子中长跑“马家军”连破世界记录震惊世界。马俊仁宣称运动员们的饮食秘诀是鳖精和虫草(冬虫夏草)。这一说法这让冬虫夏草格外受关注。
虽然功效没有得到科学印证,但这并不影响国内消费者对冬虫夏草的追捧。此后,由于利益驱使,商家宣称的功效也越来越多,甚至把“抗癌”作为主要亮点。冬虫夏草被捧上神坛,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冬虫夏草的神坛地位,吸引了大批资本争相追逐,同仁堂、太极集团、康美药业等知名药企积极开发冬虫夏草项目,尤其是青海春天,一度把冬虫夏草产业做到极致,其核心产品“极草”曾占据国内虫草粉片市场超过一半市场份额,为公司创下超 20 亿元的营收规模。
同时,由于企业的大肆营销以及夸大宣传,冬虫夏草的地位被捧得越来越高,价格比黄金要贵出一倍多。
在热捧中质疑缠身
被推向神坛之后,质疑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冬虫夏草负面消息不断。
2014年,国际著名真菌学家、原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李增智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冬虫夏草其实就是一种真菌,是长在虫子身上的蘑菇,过分炒作不正常。
这种说法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都有呼应。
《中国药典》(2015版)指出,冬虫夏草的功效为“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其功效看起来与普通中药材无异。
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对于虫草的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期刊发布,也进一步证实了,冬虫夏草的抗癌依据不存在。
另外,记者在国内外权威性期刊也没有找到关于冬虫夏草有抗癌功效的定论。
但冬虫夏草作为一种中草药其成分太复杂,存在其他未知元素或未可知,所以冬虫夏草的抗癌性虽然缺乏科学支持,也没有完全被否定。
不只是功效存疑,冬虫夏草的安全性也屡爆负面。
2016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称,在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 mg/kg。冬虫夏草属中药材,不属于药食两用物质。有关专家分析研判,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mg/kg,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
除了监管层面的提示,冬虫夏草的安全性问题也多次被媒体爆出。在某搜索引擎上,记者输入“冬虫夏草重金属超标”,搜索结果上万条。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冬虫夏草市场长期混乱,假冒伪劣泛滥的局面。其中缘由,莫过于部分无良商家对利益的追逐。
身份尴尬 生产企业何去何从?
从食品到中药再到保健品,冬虫夏草的身份几经波折,企业命运也随之起起落落。
2009年卫生部的《关于普通食品中有关原料问题的批复》和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的《关于冬虫夏草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的通知》都规定,冬虫夏草目前不得作为普通食品原料使用。
2012年6月份,国家食药监总局下发《关于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冬虫夏草粉碎及压制成片不属于中药饮片炮制范畴。
而2012年8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5家企业成为试点企业,包括同仁堂、康美药业、青海春天、劲牌有限公司和江中药业。这似乎让冬虫夏草保健品拥有了“合法身份”。
而让人意外的是,2016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冬虫夏草用于保健品的试点工作被提前叫停,进入保健食品须统一报批。
记者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数据库里查到,有“冬虫夏草”字样的保健食品有26条记录,而含“虫草”字样的保健食品更是多达134条,其中涉及上百家,包括同仁堂、劲牌生物、康富来、江中制药等大药企。
可以看到,在这场监管的洪流中,一些企业已抢先上岸,而有些企业险则面临被“淹死”的风险。如青海春天极草纯粉片就陷入了非食品、非药品、非保健品的“三非”身份。一纸批文就让占比公司营收近80%的核心产品全面停产。“极草神话”戛然而止。如今,青海春天只能靠广告收入撑撑场面。
那么,已获得保健字号的药企是否拥有了免死金牌?他们还能再续冬虫夏草神话吗?记者认为,没有了“抗癌功效”的加持,药企畅想冬虫夏草的美好“钱”景势必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