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唇亡齿寒”背后的深仇大恨

(2016-11-07 17:22:35) 下一个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灭掉虢国,但晋虢之间隔着虞国,晋国便决定向虞国借道。最终,晋国成功借道伐虢,但回师途中,却把相助的虞国又顺便灭了。由此,便诞生了“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等成语。

 

  (春秋初期晋国、虞国、虢国地理位置图)

  有人说,晋国之所以不先攻打临近的虞国,而要借道先打虢国,其实是在耍计谋,为的是能出其不意把虞国也一起灭掉。但这话看似有理,却难以彻底释疑。

  想想看,能在灭虢回来的路上捎带手就把虞国灭了,说明虞国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而且,此时的晋国已经非常强大,如果强攻,恐怕虢虞联合都难是其对手。所以,晋国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的耍计谋。

  事实上,晋国之所以隔着虞国还要伸手打虢国,是因为晋国与虢国有世仇。这么看来,虞国被灭,其实颇有点“躺枪”的味道。

  那么,晋虢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晋国初乱,虢国奉命首出兵

  要说起两国之间的世仇,还得从晋国的内乱说起。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姬伯一即位,就把他的叔叔成师封到了曲沃,称为桓叔。

 

  也许是当事者迷,这一分封,在昭侯看来没什么,可在晋国国人看来,这将埋下晋国内乱的祸根。

  为什么?

  一,这一年成师已经58岁,他不仅崇尚道德,深得民心,而且政治斗争经验非常丰富;

  二,曲沃曾经是晋国的都城,经过晋国君臣几代人的经营,曲沃的规模比当时晋国都城翼还要大。

  于是,晋国的有识之士就预言:末大于本并且深得民心,危机近在咫尺。晋国的动乱就在曲沃了。

  果然,时间刚过了7年,这话就应验了。

  公元前739年,晋国的大臣潘父杀死了昭侯,要迎接曲沃的桓叔来当国君。潘父的邀请正中桓叔下怀,他便欣然前往。

  自此,桓叔要当晋国掌权者的蓄谋已久之野心,彻底暴露。

  可令桓叔想不到的是,虽然他具有一定威望,但晋人并不买他的帐,他刚想去晋都,晋人就发兵攻打他。

  由于桓叔此时的势力还小,无奈之下,他只得又退回到曲沃,蛰伏起来等待时机。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桓叔已跟晋国的当权派展露取代之心了,就再也没有什么必要遮掩。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姬鳝、即历史上有名的曲沃庄伯,子承父业,继续和晋国的当权派对峙。公元前725年,庄伯在国都翼杀死了晋国国君晋孝侯。

  就在庄伯像他的父亲一样做着当上晋国国君的美梦时,晋人不仅又一次把他打回了老家曲沃,而且还又立了孝侯的儿子郄为国君,这就是晋鄂侯。

  虽然庄伯这次弑君篡位的行动失败了,可他并没有气馁,而仍是继续在寻找机会。

  公元前718年,当了6年晋国国君的鄂侯去世了。庄伯一得知这一消息,便兴兵真奔晋都,想一举上位。

  可就在晋国的这次内乱中,虢国出场了,并从此与晋国结下梁子。

  原来,周平王得知庄伯要篡位的消息后,便行使起“周天子召集诸侯征讨逆反”的权利来,征召虢公带领军队去讨伐庄伯。

  本来庄伯连晋人都打不过,如今雪上加霜,又来了虢国的军队,庄伯如何是对手,只得灰溜溜逃回了曲沃。

  这是虢国第一次出兵晋国,也是两国结怨的开始。

  晋国再乱,虢国仗义屡出兵

  庄伯去世后,他的儿子姬称即位,这就是曲沃武公。

  武公时时想着如何完成祖父和父亲的遗愿,他一边苦心经营,使曲沃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一边想着如何早日杀回都城、荣登帝位。

 

  武公先是在公元前709年,用计俘虏、杀死了晋哀侯,随后又在公元前706年杀死了小子侯。

  此时的周王室是周桓王当政,他听说武公杀死小子侯后,也怒不可遏,于是派虢仲带兵讨伐武公。

  此时的武公,虽势力大的连整个晋国都奈何不了他,可架不住晋国与虢国联手。

  终于,武公在晋国与虢国的联手打击下,被逼逃回了曲沃。这是虢国第二次出兵晋国。

  武公逃回曲沃后,并不甘心失败,而是继续韬光养晦,使曲沃的实力慢慢强大起来。

  2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9年,武公公然发兵攻打晋侯缗,并一举夺取了晋国的政权。

  这次发兵,武公汲取了以前不注重外交、从而招致周王室干涉的教训。在灭了晋侯缗后,他把晋国的宝器全部送给了周王室,用来贿赂周僖王。

  一见有利可图,周僖王眉开眼笑,全然不顾武公的上位符不符合道义,立马正式任命武公为晋国国君,并列为诸侯。

  至此,武公完成了家族三代人的愿望——拥有整个晋国的天下。

  打抱不平,惹火上身终被灭

  晋武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献公继位。公元前670年,晋大夫士蒍对晋献公说:“咱们晋国有那么多的公子,不杀死他们是不是会发生动乱呢?”

  晋献公一听,士蒍说得对,父亲和自己之所以能历尽艰险当上晋国国君,还不是靠整个家族以普通公子的身份、慢慢坐大,才一举拥有整个晋天下的吗?可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于是,献公决定就此斩断一切危险因素,把晋国所有的公子都杀死。

 

  兄弟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些晋国的公子在晋献公的打击下,死的死,逃的逃,有的还逃到了虢国。

  虢国不仅收留了他们,而且面对晋献公的不义之举,还义愤填膺兴兵讨伐起晋国来。

  可此时在晋国当政的曲沃这一支力量,已远非偏居一隅时那样好欺负了,虢国首次在晋国尝到了败仗的滋味。

  面对虢国的进攻,晋献公十分恼火,当下就想发兵灭虢。可士蒍却认为时机不到,劝晋献公“且待其乱”。于是,晋献公忍了下来。

  又过了将近10年,也就是公元前659年,晋献公终于忍不住了,对大臣们说:“当初我的先人打天下,虢国就常常阻挠甚至入侵我国,现在他又藏匿晋国逃跑的公子,如果再次作乱,那还了得。不如现在就灭虢,省得给子孙留下祸患。”

  这句肺腑之言,既是晋国灭虢的誓师之词,也同时讲清了晋国为什么要隔着虞国先灭掉虢国的真正原因。于是,这才有了晋国开始运作向虞国借路的事。

  假途灭虢,真相值得后人思

  其实,晋国共向虞国借了两次路。第一次是公元前659年,这一次,晋国只是试探性地打了一下,攻下虢国的下阳后就班师回国了。第二次是公元前656年,晋国在一举灭了虢国后,回军时又顺势灭了虞国。

 

  2000多年来,这一历史事件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可是,人们大多只关注了“假途灭虢”这一事件本身和其中“唇亡齿寒”的人生智慧,却忽略了背后晋国与虢国的历史恩怨和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晋国内乱,虢国先后三次出兵讨伐,前两次是奉周王室之命,本无过错;后一次,晋献公要杀尽晋国公子,虢国出兵,也合乎道义。可以说,虢国三次出兵援助都名正言顺,是正义之举。

  只可惜,虢国太弱小,不堪担此重任,引来了晋国的报复,以至被灭国。但面对强国,敢于伸张正义、坚持原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着实令人钦佩。

  国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