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443)
2015 (515)
2016 (460)
2017 (448)
2018 (272)
2019 (135)
2022 (1)
2025 (2)
圣旨图
在数不清的历史剧中,常会有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是没有这八个字的,凡是出现了的,都属于“戏说”和“穿越”。
比如,《楚汉传奇》第九集,赵高和李斯商量伪造始皇帝的遗诏。李斯大笔一挥,写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秦王朝肯定没有这个说法,不知道李斯闹腾个什么劲。
先说“皇帝诏曰”,应该和秦始皇有点关系,秦始皇称雄天下后,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来“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出现在汉代帝王的文书中。之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再说“奉天承运”。在中国古代,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历朝历代是有区别的。比如,唐代的圣旨,一般由门下省审核颁行,圣旨正文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即位圣旨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以阐明天子的“正统”;宋代的圣旨写作格式大体上继承了唐代,又有所变化,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即位时下达的旨意都用“门下”二字开头,另外喜欢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也不少;元朝时期,圣旨开头语一律为“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里重点说说朱元璋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几个字。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非常喜欢用“奉天”这个词,他认为结束了元代的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的,所以动不动就跟人家说自己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在南京定都后,便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又将皇宫里规模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甚至有时候还会自称是“奉天法祖”。这里的法并不是指法律,而是指效仿,这里的祖也并不是指朱元璋自己的祖先,而是泛指整个汉族的祖先。朱元璋如此喜欢“奉天”二字,也不是从登基开始敲定了的,而是经历了一番周折。
开国的前十年里,朱元璋写圣旨都是直接点题的,没有什么特定的格式,“天底下还有这么坏的人”“有难题解决不了的可以来南京找我”之类的话在圣旨中有很多。后来,朝廷各方面的机制逐渐完善,朱元璋也讲究起来,对自己的皇帝位子一再强调是“天意”,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样。他亲自撰写《御制记梦》一文,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梦见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至此,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他再颁发圣旨时,便以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了。这在明朝文学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中有记载。
朱元璋的圣旨内容有很多被改编成明代重刑法令《御制大诰》。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在皇宫举办了背诵比赛,只要《御制大诰》背得好,就能得到赏赐,据说19万人参加了背诵比赛。
但是,像朱元璋亲自动手写圣旨的皇帝毕竟不多,他之后的大多数皇帝,都将这个工作交给大臣们去做。因此,圣旨的内容、格式和措词越来越格式化。比如,为了显示“天”和“皇帝”的绝对权威,明朝中后期的圣旨开头逐渐演变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运”放第二行顶格,“皇帝诏曰”放第三行比第二行“天承运”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大清的皇帝们也想学朱元璋,表明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一直用到宣统帝退位。值得一提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正确断句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
《楚汉传奇》里,李斯大笔挥出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不知有没有想到,这是抢了朱重八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