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总爱发牢骚怎么回事 教你如何自理情绪

(2015-07-06 00:32:12) 下一个

21天找回“不抱怨”的自己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丢掉抱怨这个惹人烦的习惯呢?当负面情绪来袭,我们应该如何转移情绪,或者说如何调整情绪持续恶化呢?先来看看人为什么喜欢抱怨,再对症下药。



人为什么喜欢抱怨?

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这项活动就吸引了全世界80个国家、600万人的积极参与。在威尔•鲍温看来,人们喜欢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

1当自己得不到更多关注时,就容易抱怨,这是人的心理诉求。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繁重,潜意识是希望别人多做一些。

2人们想逃脱自己的责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问题。

3出于炫耀心理,因为人们总会抱怨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当他抱怨别人缺点时,其实就在暗示自己没有这种缺点。

4有的人抱怨是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样的人往往很难超越自己。

5有人是因为想控制别人,当目的达不到时,就容易用抱怨还击。

抱怨像口臭一样惹人厌

虽然抱怨是应对问题的一大方式,但在管理心理学看来却是下下策。“抱怨时的主语是谁?是‘你’,所以抱怨是指责别人的不是。其实,人际交往中没有不对的一方,只有不同的需求,关键在于双方怎么通过沟通达到双赢。抱怨往往就是一种无效的沟通。”汪冰对此总结了抱怨的四大弊病。



1扩大灾难

人们在发牢骚时往往不甚理智,喜欢用“都”、“所有”的词语进行总结,难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比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样,就相当于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只看得到事物的丑恶面,最后又引发更多抱怨,如此恶性循环。

2破坏人际关系

在威尔•鲍温牧师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抱怨被形容为“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在团队里面也是如此,只传递负面消息会动摇团队“军心”,绝对是自毁前程的不明智之举。另外,被动地接受“苦水”,也会让亲友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让他们躲着你走。

3阻碍问题解决

抱怨往往“以情绪为中心”,专注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上(比如“你太磨叽了,收拾个屋子也得大半天”),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真正想要的东西(希望屋子很快收拾好,怎么不动手帮忙呢)。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4伤害健康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研究表明,老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听别人抱怨产生的后果更严重。研究显示,听人抱怨超过30分钟,就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阻断神经元联系、加速细胞死亡。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情绪,这么宣泄才是对的

抱怨作为宣泄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完全将其压抑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抱怨还有两大积极功能。



1宣泄

在夫妻之间,抱怨的潜台词就是“我想得到你的关注和理解”。抱怨经常是一种沟通和磨合,当双方连抱怨都没有了,很可能就要暴发家庭战争或劳燕分飞。而在职场上,同事或境遇相似的人之间抱怨是一种同感共情,在听别人抱怨时,发现“原来大家都不容易啊”,心理平衡了许多,而自己在抱怨时,也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安慰。

2满足

有句老话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人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抱怨,还会得到周围人的注意和帮助,这叫“抱怨效应”,比如下级抱怨工资太少,上司就要考虑一下是否要调整薪酬;妻子抱怨丈夫好久没有“浪漫”了,丈夫可能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一顿温馨晚餐。

当自己有了抱怨后,怎么才能不硬生生地憋住、又不让自己“口臭喷人”呢?汪冰建议:“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有很多种,转移是最常用的,比如听音乐、做运动、从1数到10的呼吸控制等,找心理咨询专业人士进行倾诉则是最有效的方法。”

“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抱怨也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汪冰推荐了一种助人有效表达的公式:现实情境+对方的行为+自己的感受=提要求的良好前提。比如一位要提醒上司兑现加薪承诺的员工应该这样说,“现在的经济不景气(情境),您压缩员工的开支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行为),只不过因为您以前答应过提薪,我现在觉得还是有些失望。您看……”

对于习惯抱怨、已经形成负性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汪冰建议通过一种感恩小练习来长一长对快乐的“记性”:像记日记一样,每周抽几个睡前时间,列举出之前几天中5件值得感激的事情,越细微、不重复、具体,效果越好。

“当然,作为倾听者,也不要跟抱怨者对着干,这无异于火上浇油,最后变成一场两败俱伤的升级战。”岳晓东补充道,婴儿哭了,大家一般不会跟他计较,而是看他是尿了还是饿了,对抱怨者也是如此,最好洞察他们怨恨背后的潜台词。当然,遇到祥林嫂式的人物,礼貌而坚决地说“不”是上策。

21天“不抱怨”,你愿意挑战吗?

心理学家发现,21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21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如何坚持下去?马健文给了一些小窍门。

1换个思考角度。

美国职场培训师特雷弗•布莱克说:“当抱怨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时,别等它脱口而出,就立刻换个想法。比如想到‘房子真贵,可我没钱买’,不妨换个想法,‘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但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能给大脑积极暗示,更好地调整自己。

2 转移不良情绪。

如果负面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来消除,可以试试“物理方法”——拿出耳机听音乐、去外面跑步等。

3常做感恩练习。

习惯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可以通过感恩小练习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几天,在睡前列举出几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有时候,自己坚持很久不抱怨了,但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却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马健文说,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首先,找借口远离负面对话。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试图阻止抱怨会被他们攻击,保持沉默又显得不太有礼貌,此时不妨赶紧找理由离开。其次,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有人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错。”任何积极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

最后,如果实在走不开,不妨要求抱怨者亲自解决他提出的难题。他们只是为了发泄,根本想不到皮球会被踢回来,可能就会气冲冲地走掉。

好运气,从停止抱怨那一刻开始

张德芬说:“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

结语:看过以上对于抱怨以及如何摆脱抱怨的介绍,有没有觉得心里轻松了一些呢?对于自己的情绪管理方面是不是有所帮助呢?工作中少一些抱怨你觉得更加顺心,生活中少一些抱怨你会更加快乐,不抱怨的人更能感受到幸福,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为了自己和身边的人,让我们都学会减少抱怨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