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个人资料
一点即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疲劳到癌症仅需四步!最便宜的防癌处方

(2014-11-11 17:34:51) 下一个
 
瞬间感觉自己膝盖已中万箭有木有!别以为这是小事,按照中医的看法,这是因过劳而造成体内器官阴阳失调,就是体内器官起内讧,互相打架,最后会造成器官衰竭而死。

你以为“晚睡晚起”就能补回来?错!“晚睡晚起”也是一种病,它都学名叫睡眠相位后移综合症。感觉自己已经病得不轻了……

你造吗,世间最科学的休息时刻表示酱紫哒↓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宜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早上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如果经常熬夜,时间久了,身体是会抗议的哦~

1、轻度疲劳
这时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血液中氧气浓度与血糖值下降,于是身体发出报警信号,如频繁打呵欠等。

应对方案:深呼吸,吃块糖。要消除这种疲劳,只需要花上5分钟即可。大约进行5次深度深呼吸,并吃少量甜食,状况就能有所改善。

2、浑身乏力
这个阶段的疲劳会使身体感觉到有些沉甸甸的,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与血糖值持续下降,会有浑身乏力的感觉。

应对方案:除了深呼吸之外,此时应该做一些轻度体操,让僵硬或者沉重的部位获得伸展,以便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时间持续10~20分钟才有效果。

3、情绪焦躁
在此阶段,会觉得全身精疲力竭,肌肉或内脏等器官含氧量降低与营养不足的状况更加严重,已经踏进即使轻度运动也无法恢复体力的阶段。

情绪会显得焦躁、易怒;皮肤颜色暗沉,甚至脸部等处长出一颗颗的小疹子;颈、肩、背、腰部的僵硬感越发严重;睡觉时辗转难眠,容易落枕,躺在床上还会腰痛,睡觉时会鼾声大作,或出现磨牙现象。

应对方案:可以想办法让身体变暖,如泡个热水澡,同时保持充足睡眠,会让体力逐渐恢复;再加上舒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就会慢慢消除疲劳。尽量不要经常吃各种止痛药或安眠药,经常性用药会让交感神经越来越兴奋,疲劳、僵硬或疼痛,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4、内部变异
身体的变化包括肩、背、腰等部位的疼痛,伴随青春痘、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与食欲不振等症状,各种各样的毛病不断出现,甚至还会在精神上出现轻度忧郁症。

应对方案:切记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睡眠,使身体暖和,做些和缓轻松的体操,这样的生活达1周左右才可能有用,一步一步开始重拾生活步调,让身体恢复原有的健康状态。

如果小伙伴们不重视疲劳进程的4个状态,过于操劳,不好好保养身体,40岁以后,大病就会不时缠身,癌症就会潜伏在体内。一旦踏入这个阶段,轻者需要几个月,重者需要几年的休养生息。因此,一定要在疲劳进程达到第三阶段之前消除疲劳哦~

最廉价的防癌方法

每个人都可能患上癌症,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激活。这种外因,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以下是10种堪称世界上最便宜的防癌处方,快收藏↓

喝豆浆可防“女性癌”。


豆浆中有一种很像雌激素的物质,叫“大豆异黄酮”,它对所有和雌激素有关的癌症都有预防作用,比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但已经患有这些癌症的人,最好不要喝豆浆,以免对癌细胞形成刺激。此外,患有消化性溃疡、胃炎、痛风的人也要少喝。

每天走路1小时。


每天饭后散步30分钟,或者每周散步四小时,能使患胰腺癌的风险减少一半。因为胰腺癌和身体热量过高有关,走路可以消耗热量。此外,运动后出汗可使体内的铅、锶等致癌物质随汗水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每天喝6杯水。


每天喝6杯水(每杯240克)的男性,患膀胱癌风险将减少一半,女性患结肠癌风险将降低45%。通过喝水增加排便次数,把其中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结肠的有害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就着葱蒜来吃饭。


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风险会降低60%。但最好将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凉拌菜中。

晒15分钟太阳。


不用任何花费,就能通过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为避免暴晒增加皮肤癌风险,每天只要晒15分钟太阳就足够了。

每天四杯绿茶。


对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错的预防作用。最佳饮茶温度应该是60摄氏度左右,茶水浸泡5分钟后,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里。

最少开窗半小时。





少吃点糖。


癌细胞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糖。每天只要喝两杯甜饮料,患胰腺癌的风险就会比不喝的人高出90%。最好少吃或不吃含糖食品。国际上一般认为,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在50克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小绍兴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零不是数' 的评论 : 很奇怪,朱姐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的呢?她阳奉阴违么。
小绍兴 回复 悄悄话 很奇怪,朱姐为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的呢?
小绍兴 回复 悄悄话 很奇怪,朱姐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出书的呢?这明显是共军阳奉阴违啊!她到底是那一伙的人马?
一点即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霏霏2013' 的评论 :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所以中医的效用不是你这样三言两语的谬论就能抹杀的。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比如以下事例: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废除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之障碍案》。他在“废止中医案”中提出了6项逐步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一、处置现有旧医;二、对已登记的旧医实行补充教育;三、不准中医诊治法定传染病和出具死亡诊断书;四、禁止新闻杂志进行非科学医学之宣传;六、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2006年,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使中医存费之争进入高潮。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别是: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2、坚决辩证施治,一切辩证施治,走新中国学院派的道路。3、走中西医相结合道路。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5、现代中医学:用中医方法分析各种医学资料,努力解除疾病。所有的学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形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
但如今的中医是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这已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霏霏2013' 的评论 : 真相大白,还要信吗?
霏霏2013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零不是数' 的评论 : 中医业内人士都以为祖国医学是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挂在口边经常说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中医是经验科学”的老生常谈。明明是针灸、吃中药在先,康复在后,那么康复过程就是针灸、吃药所致,就是中医的疗效,且“存在就是合理”并“不可替代”,咋就不科学?不真理了呢?
长期以来,由于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经验科学”的误读,因而产生所谓“实践就是真理”、“经验就是科学”的错误联想和判断。其实,实践并不是真理,经验也不是科学,真理有真理标准,科学有科学范式。
因此,从根本上强调“实践不是真理”、“经验不是科学”,既符合真理和科学本质特征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中医的本质属性。对中医粉丝,尤其是中医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醒和警示,也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常识,免得不断产生诸多毫无意义和永无休止的辩爭。
中医的实践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自我实践”,既不是“人类实践的总和”,也不是“亿万人相同的实践”,所以,根本就无法迈向真理的门槛。中医的经验也只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所谓“直接经验”,不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相同经验”,更不是经过科学方法所验证过的,因此,难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别以为“中医理论”关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等陈述,就是“实践”检验出的“真理”?就是“经验”所总结出来的“科学”?那“环跳穴”、“长强穴”就当真是石头戳在屁股上所留下的“记忆”!其实不然!且不说盘古及三皇五帝,也不说巫彭、巫咸、医和、医缓、扁鹊、仓公和张仲景的故事,更不必查遍二十五史及各大类书、丛书。请看宋代官修《圣济总录》一书中对神仙圣人诊病治病情景所作的描绘:“……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视表如里,亦能驱五脏之神,为人治病。”明人李时珍在其《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也曾写道:“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说的是人体的“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修炼气功、禅宗静坐的古圣先贤,才能“返观”或“内视”,才能体察和认识到所谓“脏腑经络之气”,才能“视表如里……为人治病”。可见“实践”既没经过“检验”,“经验”也没通过“总结”,而是在神仙圣人“炼气化神,入神出化”的“六通境界”下所能看到听到想到并记录下来的,是神仙圣人“冥思遐想”的“望而知之”,是古圣先贤“先知先觉”的“一气呵成”,所谓“心明便是天理!”而不是凡夫俗子的“检验”与“总结”,更不是科学的“实验”与“验证”!
寥寥数语将“中医理论”的产生,从源头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向世人昭示了其前世今生。还有那“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等学说,亦如其然,不必赘言。
时下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中医专家、教授”们鲜有娴于此道者,可谓望尘莫及!由此看来,那“中医科学家”们试图根据“中医理论”去寻觅和证明中医所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等的客观存在、功能实质及其相互联系,以期求对人体及其疾病的真正认识,只能是枉费心机!
殊不知,2000多年前“中医理论”对“生命现象”的“阴阳说”、“五行说”、“脏腑说”、“经络说”、“诸气说”、“气化说”以及对“疾病现象”的“六淫说”、“六经说”、“邪正说”等等认识与解释,犹如300多年前史塔尔等西方化学家们对“燃烧现象”所作的“燃素说”解释一样。自1777年法国人拉瓦锡发现“氧气”之后,“燃素说”就被彻底抛弃了,为“氧化说”所完全代替。在人类文明进步史、科技史及医学史的发展轨迹上,不乏此类案例。例如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相互间一直在较量着,直到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暴露“托勒密体系”的错误、开普勒以椭圆轨道取代园形轨道修正了“日心说”之后,“日心说”才在与“地心说”的竞争中取得了真正的胜利,时下连“日心说”也遭到了质疑。又如人身上的事,从盖伦的“肝脏血液流动中心说”直到哈维才确立了“心脏血液循环说”,如今的“心脏血液循环说”论说得更加精细,而且有了更为精确的技术操作,“君主之官”也敢拿来换换玩玩的。还有那发现吞噬细胞的苦闷、无人问津的遗传性疾病及人体解剖学诞生的曲折等等事例。而在中国直到晚清才有人敢于进行“医林改错”,且还留下不少“改错之错”,民初虽有人提出“参西”,但仍要坚持“衷中”在先的“舍不得”。说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也是在不断纠正谬误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少。究其原因,无外乎传统观念的束缚与扼杀;习惯势力的阻碍与干扰;学术权威的讥讽与压制;认识水平的有限与制约;错误哲学的误导与支配……。所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与阻挠,破除对权威的过分迷信,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无论人类如何自以为是,最终都不得不否定那些以为天经地义实则认识局限的断言。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勉强为之,是为了还要更好,而不断地否定之否定。
同样的,当现代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因学、病理学、生物检测技术及药理学等等学科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及对药物的药理作用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科学揭示和解读之后,中医那虚无飘渺的“经典理论”和“各家学说”理所当然地也会被淘汰和抛弃,为现代医学理论所取而代之。世界人民无不行合趋同,只是国人囿于“民族情结”和“中医纠葛”,始终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愿放弃,非得置外于世界民族之林,人家的桥早就造好了,而且证明是成功的,何须我们再去“摸着石头过河”呢?!中国人活得确实不容易!
其实,中医并非世界上唯一的传统医学,跟世界各民族所曾拥有过的传统医学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都具有认识肤浅和主观想象的基本特征。用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其理论与方法显得十分可爱又无知,疗效也乏善可陈。纵观世界医学的发展历史及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阿拉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医学,无论其历史之悠久,还是理论之完备以及成就之斐然,都胜出中医一筹而令其逊色,中医并非“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的出类拔萃。但是人家的传统医学最终还是纷纷舍弃了传统而走上以古希腊—罗马的实证代替想象为基础的实证医学之路,打开了科学医学的大门,共同造就了近、现代主流医学的辉煌!
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对自身及其疾病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所以,中医的事儿,弄清“真相”往往比“真理”和“科学”更为重要,因为,弄清“真相”才是我们认真讨论中医是否“真理”、是否“科学”的切入点,也是获得“真理”和“科学”的前提。
霏霏2013 回复 悄悄话 早在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著名中医专家、上海国医学院教务长陆渊雷先生就在其《整理中医学说刍议》一文中说道:“《素》、《灵》、《八十一难》等理论之书,多出于古人之悬揣,不合生理、解剖、病理。时医不察,尊奉之,以为医学之根柢,自招物议,引起废止中医之危机,此大不智也。”
随后先生还在《内经学说之由来》一文中说道:“《内经》这部书,只好做医学上研究的参考资料,若是学医从《内经》开手,那就是用力多而成功少,还怕一辈子不得清楚,白白地把自己头脑弄得颟颟顸顸了完事。可笑有个医学校,劈头就是《内经》课,要教上一两年。在教者的意思,无非仰仗黄帝、歧伯的威名,敷衍过几年,就算完了教授的责任。讵奈现时代的青年很不驯良,遇到怀疑的地方,便不管黄帝、歧伯,七嘴八舌质问起来,教室闹得烟舞气涨。办学的人没法,死活拉不佞去担任《内经》课,不佞就老实不客气,把那些五运六气驳得过淋漓畅快。”
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相悖逆的教育简直就是荒诞虚伪至极!如果这种教育能把莘莘学子培养成只相信中医不相信其他继承传统的接班人未尝不可,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学子在校学习期间就看出了这种教育的虚伪性。碍于学业的完成,也是为了将来的饭碗问题,只好敷衍经旨,应对考试,鹦哥学舌,葫芦画瓢。逐渐养成了言行不符表里不一的习惯,练就了说的是一套,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见神讲神话,见鬼讲鬼话,见人不说话的本领,更何况将来离开学校步入复杂社会之后?哪有不炼就一身“见了羊是狼,见了狼是羊”的德性!
敢问当今天底下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中医专家、教授”及“中医科学家”们,居庙堂之高的教育部、卫生部的老爷们,既然“不合生理、解剖、病理”,非“为医学之根柢”,只不过是“古人之悬揣”而已,缘何“不察”?“不智”?至今仍然执迷不悟“尊奉之”?非要“仰仗黄帝、歧伯的威名”“敷衍”莘莘学子?将自己都似懂非懂咀嚼不了的“经典”拿来塞给后学,把他们的“头脑弄得颟颟顸顸”?硬要给他们灌输那些连灌输者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岂不是自欺欺人误人子弟?为什么不虚心向陆渊雷老先生学习学习?“老实不客气,把那些五运六气驳得过淋漓畅快”!
究竟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关涉到整个社会如何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如何记忆和传承历史、文化与知识,如何培育年青一代的大问题。是接受科学的训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为偏见所束缚,不为权势所屈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精神的现代公民,实现人的现代化,还是将他们豢养成只会盲从迷信,思想禁锢,自以为是,故弄玄虚的“知识骗子”和“爱国贼”!
其实,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都是由直观人体、人天关系以及 “冥思遐想”和“推理清谈”所构筑而成的,是 “坐而论道”与“述而不作”的产物。其中包含了不少猜测、臆度、穿凿附会和玄诞荒谬的东西,甚至有的还与鬼神迷信混杂在一起,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认知。业内人士大多心知肚明,只是装睡而已,装睡的人是无法叫醒的。只要国人的国民性不改变,对中医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只要这里边还有市场有利益,中医美丽的传说与故事将永远属于那些有传说有故事的人们,尤其是在面对生老病死这些无法抗拒的焦虑与恐惧时,所有曾经发生过的,都不会轻易消失。一个个性很弱的社会,是分不清是非真假的,中国人所信奉的是只要“活下去”就好,不管是“三八二十三”,还是“三八二十四”!
中医理论家们自称所运用的是整体性、直观性的所谓古代哲学思辨方法,实际上是恩格斯早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论说和批判过的,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对生命的奥秘,国人生、老、病、死的问题,只是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但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往往缺乏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过程。所以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医思维”惯势,至今仍然是希望通过普及中国古圣先贤先知先觉的所谓“精英思想”来实现远大目标,来济世救人,期盼着奇迹的出现,“扁鹊重生”和“华佗再世”,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来获取真正的医学科学知识,以教育唤醒人民。
哲学思辨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影响科学的发展,并非杜林先生所定义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更不是什么“科学之科学”,所能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声音而已。何况一千个哲学家就会有一千门哲学,哲学是多元的可不是万能的哦。所以,想靠哲学直接演绎出科学的企图往往是要失败的。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失败例子,时下中国的“自然国学家”、“中医泰斗”及“中医专家、教授”乃至“中医科学家”们也都不会例外。因为从现象和规律上升为哲学思维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在这中间要舍弃掉许许多多非本质和本质的东西,此外还要作进一步的抽象和虚拟。所以想从哲学出发,逆向演绎出符合现实的东西来一般是不会成功的。想要从“古代哲学”,转过来重新演绎出当时的所谓“古代科学”乃至“现代科学”来,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何况“中医理论”中的所谓“古代哲学”思想多是些“神学”与“玄学”的东西,由于在认识世界的路径上有着本质的历史差距,其与后来的科学根本毫无关系。
殊不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形而上”的哲学理论解决不了“形而下”的具体实际的“生老病死”问题,“天马行空”终须脚踏实地。只有当历史和文化等等传统的东西接受了辩证法则和科学审视之后,一切哲学垃圾,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
霏霏2013 回复 悄悄话 那“中医经典著作”历朝历代的修订、整理、重刋、评注者谁不想假古圣先贤流芳千古,美名永传于后世。后来所洐生的所谓诸多医案、医话、医论及“各家学说”,不都是个人的创业史、传记史、英雄史,谁不捡好的说、好的写。过五关斩六将是自己的风采,得大写特写大书特书;失荆州、走麦城都是人家的过错,懒得也没有必要再提起。隐恶扬善,歌功颂德,上下相隐,亲亲相隐,自欺欺人,立德、立功、立言、帽子票子房子妻子儿子“出有车,食有鱼”……光宗耀祖而已。即便是自己的经历、经验,也会有不少“盲点”的。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听到的多是些传说与故事,没看到没听到的何尝又不是虚假的,写下记下的并不等于临床实践中已经做到做好了的,可谓“讲就天下无敌,做则无能为力”。神仙圣人也难免不失之于偏颇矣!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也是一幕幕的现代史、现代的思想史、戏剧演出史。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和未来的话语权,这就是历史与权力的关系,“成王败寇”是之谓也。也有人说,历史只不过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而写成的。还有人打趣地说,历史只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满本历史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所谓“以史为鉴”其实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及其家族、帝师、谋士们“知兴替,明得失”,吸取经验教训,是站在王朝和统治者的立场来总结和解读历史,无非是说所写所做的如何更有利于他们自己,使一家皇权江山社稷千秋万代永存下去。可见,以往的历史不见得就是事实,只是对事实不同的解读、阐释与引申。

所以,都鉴史不如没史,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来的人们只能从 “中医理论”和“中医经典著作”,从“中医学史”和“中国历史”乃至“中国文学著作”及“中国文学史”的衣襟下去寻觅历史的细节,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认得其“伪”,识得其“真”,以疑古而辨伪。用自己的头脑按常识和逻辑去思考问题,用真实为历史启蒙揭蔽,用信史为历史驱魑除魅,让历史的本真拨去被权力所掩饰了的迷雾,还原历史的真实。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

不认真寻觅历史的细节,就不懂得国学大师们缘何要否定和反对中医;就不懂得《黄帝内经》在汉季早已亡失,时下的《素问》和《灵枢》并非《黄帝内经》,只不过是后人的瞎掰而已;也不懂得仓公治病多用汤药,而《素问》辨证讲的只不过是按照“阴阳学说”所推演出来阴阳失调而致的所谓阴病阳病、寒热虚盛和“阴阳妙合而成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的几条“规矩”,论治却常以“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饮药”等为方法,虽强调“药治其内,针治其外”,其实用药仅有“十三方”;那“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运气七篇大论”还是唐人王冰后来所补入的!就不懂得两汉时由于帝位“德运”的不同因而五行配属五脏有所差异,西汉人的配行方式是为“心属土”,而东汉人才是“心属火”,到底是“心属火”还是“心属土”?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是东是西,该听谁的?就不懂得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和晚清朴学大师孙仲容在注释《周礼·医师章》时早就提出了疾病的“不治自愈”问题!也不懂得张仲景是否真有其人?王粲又是怎样死的?华佗却是来自印度、波斯的!而《针灸甲乙经》及其《序》并非出自皇甫谧之手笔!那药王孙真人可是“乞长生求久视”与“玩阴阳弄釆补”的主儿,其著作中不乏大量“印度医学”的内容!就不懂得《老子》真经只有千余文,且只论“道”没说“德”,那“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多出的三千多字只不过是后人的妄加妄改,并非真经!不懂得“老子”又是谁?到底是“老莱子”还是“老聃”都还是个谜!更不懂得还有“六经皆史”、“‘史记’亦经”、“经中有史”、“史中有经”的说辞!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不是“卑贱者”的“聪明”所创造的……

不对历史做认真的考究,就不懂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本质是什么。就不懂得写下中医“经典著作”的多是些“述而不作”、“想当然”、“眼高手低”的“空头理论家”,是“坐而论道”、不甘为“下九流”、“耻于行医”的“文抄公”。也不懂得理学大师朱熹曾经说“等而下之,如医技养生家之说,皆不离阴阳二者”而已。就不晓得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就曾说过“尊孔,崇儒,读经,复古,可以救中国,这种调子,近来越唱越高了。其实呢,过去凡是主张读经的人,多是别有用心的。他们要人们读经,成为孝子顺民,成为烈女节妇,而自己则可以得意恣志,高高骑在人民头上。他们常常以读经自负,以中国古文化自夸。但是,他们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制造‘五卅’惨案的日本兵,可曾用《易经》咒沉了‘三·一八’惨案前夕炮轰大沽口的八国联军的战舰?”……

还原历史,最难的不是历史场景的重现,而是捉刀史家们的心态,心态的真实揭示,往往才是更为本质的东西。

古今多少事,应付细读中?!
一点即通 回复 悄悄话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

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邓氏的现代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阴阳”的上位属概念,阴阳则是对立统一的两个下位种概念。
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
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中两个不同性态,属性的一对哲学或逻辑范畴的概括,就是两事物或一事物即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反相承的一对并列的种概念。(邓宇等的现代阴阳概念与定义)。
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脉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病因学说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元气学说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按照中医的看法....."
楼主有没有想过,中医的看法是如何得来的呢? 根据什么呢?


"你说我是共军,我就是共军. 那你就当着三爷和各位老大的面,把我这个共军的来历谈一谈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