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些照片是我在看展览或是博物馆时拍的。拍时,我有嫉妒和羡慕。之后再看到它们,我仍然嫉妒加羡慕。我们常说法国人浪漫,法国人艺术,法国女人个个是风 景......可是这些年来的观察和接触,让我明白这种艺术气质并非天生从骨子里带来,而是后天日积月累的美学熏陶,让艺术渗入细胞,从而影响到外在的举 手投足,衣食住行。
我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看画。听到孩子们刻意压低的说话声。循声找去,在隔壁展厅,八九个十几岁的孩子们席地而坐,膝上摊开画夹,正在兴致勃勃地涂鸦。二位老 师分别和孩子们聊他们画画的主题。有阳光照射在地板上,墙上的画作静静的高贵。展厅成了孩子们的画室。他们或者临摩或者创意,自由发挥。我坐在窗下墙角的 长凳上,看着他们画画,心升感慨。
我 在与他们同龄时,博物馆,画展,参观,临摹等都是遥远而生辟的字眼。那时唯一一个美学窗口,是美术课上 ,画红彤彤的太阳,黄灿灿的向日葵,绿色的树木。形状各异,色彩相似。生活中"熏"着我们的,是大幅的独生子女好的宣传画,和随处可见的铿锵有力的标语。 至于裸体天使,丰乳的女人,都是天方夜谭了,想一下也要要脸红心跳。
少 年时去学画画。画室是老师家的饭厅。三五个学生围成一圈,从各自的角度去画摆放在中间的几何模型。第一次临摹大卫头像,竟然兴奋欢欣了好几天。上高中后, 一切为高考让路。大学之后,生活如脱缰野马载着时间飞奔没有片刻停留。艺术这种高雅小资的东西,哪有时间精力和银子去消遣?所以美学教育,如一片荒芜了的 田,稀稀落落地长着杂草。
至 于着装化妆时尚之类的东西,被所谓的流行潮流席卷着,颠三倒四地找不着北。个性审美,竟是有点脱了载体,天马行空。所以女孩们穿大同小异的衣服,剪大同小 异的发型,同一个颜色的口红,可以被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女人重复使用。在最爱美,最可以释放个人美丽的季节,没有美学底蕴的我们,如原野上没有差别的野 生芦苇。
孩 子们的童言将我拉回眼前。原来老师让孩子们轮流讲解自己所画的内容和"创作"初衷。这是一个有表达有倾听有指导的户外课。在一座阵列着名家作品的博物馆。 这种户外课从二三年级就开始开设,一直到高中。这些孩子里,也许将来没有一个是搞艺术的,但是从小到大不间断的的美学熏陶,让他们的审美能力日积月累,深 入骨髓。
在 巴黎,博物馆和展厅比时装店更有人气,是另外一个让我感慨的现象。参观者年龄层次涵盖从八九岁的孩童到八九十岁的老者。这是一个全民大众的行为。知名博物 馆和展览都需要提前订票,否则排两三个小时的队等候入内是常有的事。不要以为这只是周末的情景,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工作日,展厅里照样人气十足,比起那些 门可罗雀的时装店,让人感喟到精神终究是胜于物质的。不管是个人的小展还是世界级的大展,策展人都不会忘记建立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感兴趣者可以注册主题 探讨的会议,与艺术家,创作人面对面地讨论,倾听,进行思想的碰撞。主办方也会留出一些时间给孩子们做专场,给老年人做专场,给艺校做专场。
眼界的不同,决定了格调的不同。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就是这样熏出来的。
物 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和美需要金钱支撑,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所以想提一下门票价格。无论是大皇宫的特展,还是凡尔赛的大手笔,票价信息上都会标明成 人价,儿童价,团体价,退休者价,家庭价,青少年价(27岁以下)。除了成人价,其它价格都有很大幅度优惠,有些展览还会给失业者和贫困户优惠价格。这样 的价格机制,让美学教育普及到大众市民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各大博物馆开办年卡会员,五十欧元就可以在一年之內自由进出巴黎十四家巿级博物馆,优先参与各种 论坛活动。这样的优惠,让少金者也能去大展,也能把奥塞美术馆当做自家画室。
星 期一和星期五的咖啡机前,同事们会闲聊周末的活动。这是另一个艺术沙龙。看了什么电影,什么展览,什么户外活动,喜欢什么,有什么精彩片段......有 人说,有人听,有人提出别样观点,法国人健谈的习惯得以证实。但是关于股票,房产之类的话题却是鲜有所闻,连当红的政治人物们也不过是一记笑料,至于买了 什么衣服鞋子包包,逛了什么商场的课题,几近于零。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美学和艺术,是同样的道理。熏陶多了,才有鉴赏能力;鉴赏多了,才有吸收能力,吸收多了,才有释放资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经年累月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换件衣服就可以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