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记1981年在上海的毕业实习

(2016-05-01 19:28:06) 下一个

1981年在上海的毕业实习

1981年夏天,我们在大学已经完成了第7个学期的学习。那秋季开学的最后一个学期 将进行毕业设计,而不是以上课为主。实际上将只上一门专业课《自动控制系统》和半门以8080微处理器和Z-80微处理器为主的《微处理机》新技术课,因 为只有40学时,所以称为半门课。WJW老师说《自动控制系统》名字叫得太大了,其实就是讲可控硅控制技术。

在毕业设计之前应该进行毕业实习。教育部给每个大学生的经费预算是5000元/ 年,4年大学预算就是20000人民币。这包括像住宿,生活设施等学生的花费,像聘请老师部分费用,教学设备,实验室等学校的花费,当然也包括毕业实习费 用。毕业实习就定在暑假,一是不占用教学时间,二是可借用大学的教室住宿等等。时间定于1981年7月4日星期六开始到1981年7月31日星期五,共4 个星期。地点定在上海,住在上海交大的教室里。

第一次去上海还是很兴奋的,于是告诉父母,总想买点什么回来。父母说什么也不用买了,然后父亲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那时北方城市以粗粮为主,细粮很少,挂面就更少。我要了30斤全国粮票,准备到上海换一些精粉细挂面。上海人愿意吃米,全国粮票还可以有豆油,所以愿意换。

邻居大伯是上海人,就问他和大娘是否有什么事。为了能让我到她嫂子家去一趟,大娘就买了一双好皮鞋让我给带到上海她嫂子家给侄女穿。这里有一段故事,不提。

出发前,系里进行动员和注意事项。系里讲到,如果遇到老弱病残,千万不要靠近去帮助。在上海,有人帮助跌倒的老太太被缠上麻烦。这个提醒使我们大吃一惊。在校的近四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进行社会主义大学生的正面教育,让我们向雷锋学习,助人为乐,对社会现实缺乏足够的了解。

7月4日,刚从北航调回家乡来的Q老师带队,我们到大连港乘船到上海。为了省钱,我们都 订的五等仓,即在船底,老师是在四等舱,五等仓往返船票5元多。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乘船,乘船有些眩晕,我们就到甲板上看大海,凉嗖嗖的海风吹来还是很舒服 的。同学们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真是天之骄子憧憬未来,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早晨很早天还没亮,我们都起来等待看日出东海。黑蒙蒙的东方出现一片鱼肚白,接着渐渐由白色,黄色到桔黄色变换着,再粉红、绯红的色彩,很快染红了东方的海面。然后,耀眼的金光闪烁,太阳开始露出水面,将附近海水照得通红,海面顿时就像燃烧起了熊熊的大火。天边的阴霾也逐渐散去,太 阳一点一点地向上升腾,大海似乎在眷恋着太阳,用力拽着它,它似乎十分费劲却顽强地向上慢慢升起。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它,先是在海中露出 一点点红,接着是半圆、被拉成立式椭圆,太阳跳跃了一下子,终于挣脱了大海的牵绊,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就完全浮出了海平面,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都大声喊叫着,鼓掌欢呼。回校之后,QM同 学给学校广播站写了一篇稿:东海看日出,并从物理光学原理上讲解色彩的变化。

客轮是在公海上航行的,行驶得很慢,经过了一个晚上到达了上海港公平路码头。

一下船,我们立即奔往上海交大,我们被安排住在教室里。教室里摆满了双层的铁丝床,我睡在上层。

第二天我们就到了大华仪表厂去参观仪表生产过程,主要了解长图记录仪。中午在厂职工 食堂吃饭,第一次见到半两粮票和半分钱钱票。我要了1斤饺子吃,大家都看着我笑,他们才吃2两饺子。以后几天又到了几家工厂参观,就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工 厂的生产车间,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实习。

我和ZW同学谈到了他和他女朋友,因为是我给她介绍的女朋友。我们还谈到了脉冲与数字电路的关键就是时序电路,触发器异步控制电路。晚上在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保密局的枪声》。里面特务被击毙,国民党电台为掩人耳目报道:共党分子李阿全被我当成击毙。

同学们游览人民广场,上海植物园,南京路,淮海路等地。那外滩,我们是几乎天天晚上去,看到每个长椅子上竟然都同时坐着2对恋人。

乘公共汽车时,女乘务员喊道:票齐了。在街上问路有时指向相反的方向,听说得给5角钱才行。上海的姑娘看起来都很文静,白净细嫩,苗条,个子不矮,比较好看,穿戴打扮得体时髦,她们梳头都把脑门露出来。

我找到交大附近的粮站,对买粮的人说,谁要全国粮票换挂面?立即有一位小伙子过来要 换。他拿粮证买了30斤细挂面,我给他粮票和钱。然后我就在整理装挂面的纸盒子,过了一会儿一抬头,小伙子没走,还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我就问他,还有什么 事吗?他不说话,我突然想起了来,我还少给他2分钱。于是立即拿出1块钱给他,他拿着钱到粮站里面换成零钱,找给我9角8分。

周末,我自己偷偷摸摸地坐火车跑到去苏州去玩。去了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网师园, 狮子林,虎丘。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 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领略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意境。这些人造美景确实像江南女子小家碧玉,与我们大连的浩瀚的大海,气势磅礴的巨 浪,嶙峋陡峭的岸壁,碧海黄沙青山蓝天白云那种粗犷大气完全不同。我一边领略江南水乡的风景一边欣赏苏州姑娘,感觉她们个个都细皮嫩肉,圆圆的的眼睛,说 话很柔和动听,但就是身材娇小,大多数是身高1.60米左右。苏州的城市大街很窄,楼房很少,城建水平相当于我们的金县县城。毕业时我们有名额到苏州丝绸 工学院当老师,我没报名。看到几位有着高挑的身材漂亮的姑娘,就搭讪问她们是哪里来的?她们是吉林长春外语大专毕业的。青春无敌,秀色可餐啊! 只能咽了几口吐沫。

一个周末,我拿着一双皮里鞋来到徐汇区某重点大学某副校长教授家。教授是名教授,不知道是 一级还是二级教授。夫人也是教授,是某系主任。家里有4室,一大厅,还有一个很小的厅。女教授在家,说明了来意,她让我看电视,那是21寸日本彩电,当时大多数家里是看12寸黑白电视。她让独生女陪我说话。女儿比我大一岁,身高1.65米,白净稍胖,还算漂亮。我无心恋战,很快就走了,女儿把我送到徐家汇汽车站,是故意没乘车走2站,一路上话 不多。

7月31日,告别了大上海,乘船返回大连港。在这近一个月里,上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上海物资供应丰富,物美价廉,吃得好;天气湿热,几乎没见到太阳;城市规模大,拥挤;上海人敬业,产品做工精细;上海人讲文明,不动手打架,顶多动口吵架;上海拥有除 了北京之外的全国第二多的科技人员,辽宁位居第三。

一不留神,思绪就飞到了毕业分配。毕业到哪里去?当然想留在家乡的城市。上海? 印象不错,邻居我大伯和大娘希望我到上海。苏州是不想去的,城市像个城镇。半年后毕业分配,系里有不到20个上海名额,其中本专业有6个名额,有北京名额50个,困难最大的是留在家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2)
评论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ussie-2' 的评论 :
北京是北方,在蔬菜方面那是差多了,特别是冬天,只有大白菜,萝卜,土豆。
但鱼肉禽蛋的供应还是很不错的。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溪边愚人' 的评论 : 《北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节选》
在《文章列表》第一页底部。


北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节选

(0/731 reads) 2016-02-20 15:37:14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方毛毛' 的评论 :
八十年代初上海老太太就碰瓷了,那是个例,所以当时中国青年报好像还展开讨论。
机关事业单位,国营大厂等有医疗报销,小集体,街道工厂就不一定有。
aussie-2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北京的供应水平远不及上海,比如上海粮食定量里无棒子面,上海有色拉油凭油票可购买。餐馆比北京好得太多。上海西式点心种类繁多而北京几乎没有。北京精面粉只有过年才有定量供应而上海则是日常供应。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还有,请问老生《北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节选》在那个类里?不好找啊!谢谢!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是啊,小时候上海的米饭没有菜是无法下咽的。保姆说农村吃不饱,他们都是没有菜也能吃下饭的。后来在青岛,二舅母特意招待我们吃新米煮的饭,香得很,我说这个饭不用菜我也能吃!那是我第一次吃到新米煮的干饭。
在美国吃红国宝米,国内来的朋友说我家米饭非常香。不知LZ是不是知道产于加州的红国宝米?是不是能与辽阳大米有一拼?
大方毛毛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过去那么多年了还能记得那么多的细枝末节真不容易。谢谢LZ分享!
大方毛毛 回复 悄悄话 八十年代初上海老太太就碰瓷了?产生老人碰瓷现象是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但当时在上海一是看病不难更不贵还几乎人人有医疗保险(本人或家属保险),二是退休工资也有保障而且物价不高且稳定。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溪边愚人' 的评论 :
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所以城镇都吃陈粮。
东北大米虽好,但种植面积很小,单季稻,所以进贡中央了。
82年,我和同事到东北出差,吃新鲜的辽阳大米。同事们舍不得,只吃米饭,一口菜也不想吃,怕影响米饭的香味。煮熟的米粒油光铮亮。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哦,那么好的米不知去了哪里,上海供应的都是陈米,真是不好吃。
我舅舅要半斤食物,上海小伙子吃完了不走,硬是看着我舅舅吃光了才信。要是见到你,该把餐馆变动物园了 : )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zl9876' 的评论 :
大学的数量: 1. 北京, 2. 上海, 3.西安, 4.武汉, 5.南京, 6.沈阳;

研究院,研究所,设计院的数量: 1. 北京, 基本都是国家级的, 2. 上海。

出版社数量: 1. 北京, 基本都是国家级的

科技人员总数: 1. 北京, 2。 上海, 3. 辽宁。
mzl9876 回复 悄悄话 蘇州曾是我的夢想,尤其是媽媽更是對蘇州城獨有情衷,上海太鬧,烏蘇城很優雅。
九十年代以前,北京的大學研究院全國當屬第一,西安那時比上海還前,排在第二。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溪边愚人' 的评论 :
80年时上海碰瓷是个别现象,学校一贯对我们树立正面教育,怕我们出去好心惹事。

上海那时的供应确实是江浙保上海,甚至全国保上海,北京是全国支援中央。东北虽然对全国国贡献极大,但不但不保,而且全国国最大的粮仓北大荒白面基本全部外调,最好吃的东北延边大米,五常大米,水源大米,辽阳大米也进贡。2009年时,仅北大荒农场的粮食就供应全国50%的城镇居民商品粮。请看我的博客:
《北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节选》

我能吃一只4斤重的烧鸡,然后再吃晚饭。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让教练见笑了,错了,是1981年,谢谢,改过来了。
溪边愚人 回复 悄悄话 上海那时的供应确实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我在我“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系列里也有谈到我们每次去青岛都有带很多吃的,我哥哥要背一包50斤的白面,就为了青岛的亲戚能吃点细粮。外地人看上海供应好,我那时去青岛看见物质的贫乏也是一惊一乍的。

80年时上海好像没有流行碰瓷啊,要有也是个别现象吧?

LZ吃一斤饺子该吓死上海人了。我大舅也是对上海人吃“一点点”颇觉奇怪,但他在上海的餐馆吃半斤也让上海小伙子大开眼界。我也就是先写了“70年代大舅眼里的上海”,又想到上海人看青岛也是一番景象才又写了“70年代上海孩子看青岛”。看来,上海与非上海,真的是个百谈不厌的话题 : )
对了,对上海人你是不能“省略”2分钱的。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 )

谢谢好文!
coach1960 回复 悄悄话 "1980年夏天,我们在大学已经完成了第7个学期的学习",77级是78年2月入学,这个第七学期是咋算出来的?俺数学很初级别见笑啊:))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惜福666' 的评论 :
去了北京。上海吃得好,但太湿热。听到系里官方说老太太碰瓷,真是吃一惊。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不咽一口吐沫,浛啦子淌出来就不雅观了,哈哈!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也有类似体验。85年带学生去大连,看到的女子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只能咽了几口吐沫"
惜福666 回复 悄悄话 哈哈, 那时候就有碰瓷的啊。 那时候听说全国供应先紧着上海和北京,上海人过得挺滋润的。 老生最后留北京了?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bato' 的评论 :
谢谢阅读。80年实习那一幕历历在目,主要情节似刚刚发生,有些事则忘了。
robato 回复 悄悄话 文如一幅80年代初的素描,自然,生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