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土(2)标名
(2013-08-04 22:43:16)
下一个
文才广这个名字我爷爷九岁才有。之前的很长时间他只有一个乳名。这在当时的农村很普遍。由于卫生条件差,婴幼儿夭折很多见。在迷信普及的农村,一种说法把小孩的早夭归咎到起名字上来。说是名字取得太早,上阎罗王的生死簿也会早,容易被收回去。于是乎很多人家根本不给孩子取名字,造就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无名之辈"。有些小时候叫小栓,长大了是大栓,老了变成老栓,这一辈子就无名的过去了。就这样,我爷爷也"三娃"了九年才等到一个名号。
说到取名,实在非我太爷爷所愿,而是宗族的习俗。清初康熙爷开启漕运疏通南北,文老祖的子孙恰巧依大运河而居,自然就以漕运为生。每段的漕运由地方的漕帮把持分肥,有漕头与其他地方漕头划界定价。后来沿运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帮会组织,统称漕帮。康熙爷加封漕帮大大小小的头目为官。文氏一族出过几任五品漕官,大概在帮中也地位尊崇。所以子孙为彰显荣耀,子弟都必需取名,名字要按家谱里的字辈严格排序。不过几代下来,不同枝系家道天差地别,象我太爷爷这枝就比较清贫,家里早没人识文断字了。所以取个名字要备好礼去族长家求取。
由于孩子生下来不保证都能活到成人,那么为一个不一定需要名字的孩子破费就是十足的浪费。精打细算的小农是连一个孩子的名字都吝于求取的。现在我老看见网络上有人悲叹自己没有"生活"只有生存。而这个事例告诉我中华文化里的生活两字意思就是你生了,然后还活着。如果你不再活着,你才是没有了生活。
话说那天太爷为爷爷求取到了名字。就是文才广三个字。其实真正求来的只有"广"字。文姓,祖宗给的;才辈,老祖排的。太奶奶听到很不痛快,"这鳖孙欺负俺家哩!哦,他家就"才富才贵"的,俺家就啥"才广"?!""咦!你个扫炕的瞎喏喏个啥!私塾的先生说嘞,才广这名字好,能有大学问!要搁在前朝,有学问能做官呢!""屁!他还不是有学问?前朝时候怎么不见他做过官?"一句话噎的太爷爷回不过去,只好用夫威训了她一通收场。
喜欢也好,心疼礼钱也罢,我爷爷算得到了名字。从那一天,他进入了文氏族谱,标明挂号。如果有一天遇旦夕祸福而无常,会有族人记录下来生卒年份。这是他顽强的活了九年为自己挣出来的。
还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