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回忆:潘晓事件,相当于人性启蒙

(2017-08-17 11:13:03) 下一个

事件三个阶段

1)发起。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要求大家投稿,讨论人生的意义,在《中国青年》5月刊上,刊登了作者为 潘晓的文章,标题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实际上是由编辑马丽珍根据 自杀未遂的北京经济学院大学生潘袆 和北京第五羊毛衫厂和老太太一起搓毛线的女工黄晓菊 2人的来信,整合的文章。

2)争论。文章发表后,争论空前,我们那代人,就是看了那个时代的争论文章,才开始思考我们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并义无反顾的迈出国门的。

3)结局。我相信,《中国青年》的本意是反对当时的虚伪的所谓的无私的概念的(不知道这无私的概念,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封建主义),但是结局是,潘晓讨论导致了中共中央在1983年开始了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团中央书记处对杂志社的领导班子,从顶层到中层领导,全部撤换,潘晓被定为错误的典型,《中国青年》还特别发了《从潘晓到张海迪》的文章。宣布不得再进行潘晓的讨论,年轻人要学张海迪。 作者潘袆被开除大学学籍,在社会上流落,在建筑工地打工,帮公司看大门,在前门卖大碗茶,到联社当装卸工,一天收入只有8分钱,在当装卸工的时候,因为同事司机偷了一块焊锡,而犯窝藏罪,入狱3年半。。。 另一作者黄晓菊也同样坎坷,走南跑北,做过女佣,小贩,最后回到北京开了个卖羊毛衫的小店。

当潘袆自杀,被医生救醒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感谢你,我恨你把我又带回这个悲惨的世界

我感谢潘晓,感谢当年的《中国青年》的这场大讨论,它是真正中国人性启蒙,个性启蒙,自我启蒙的开始,它教育了我,所有都要靠我们自己,而当时的人生价值观是,你必须把所有都无私的奉献给组织(党),而组织会按照它的需要安排你的前途和命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记得有这个讨论,但印象不深。
su5 回复 悄悄话 记得潘晓,对我也是一次从共产主义思想脱离出来的觉醒
东西有家 回复 悄悄话 我在九十年代中见过潘祎本人,在企业里做内刊,言谈中已是名副其实的倒爷了
3722 回复 悄悄话 张海迪的精神,就是党需要的--高位截瘫(不能走、只能爬),党给一口吃的,你只要张嘴, 党再给你灌一口水,你吞下去就行。我当时就在想,党干嘛老让我们年轻人要麽去学死人(雷锋、董存瑞,还有一位大学生跳到粪坑救了个老农的),要麽去学残疾人呢?原来党恨不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是死人或者残疾人他们才高兴呢。
anticommie 回复 悄悄话 荒唐罪恶的共产党土匪社会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记得我姐那时谈潘晓,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世事沧桑 回复 悄悄话 不过也失算了。张海迪的真实思想比潘晓反动多了。
世事沧桑 回复 悄悄话 够狠。看你想走出国门,找个高位截瘫的让你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