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周杰伦-告诉我们什么
(2013-05-05 21:32:46)
下一个
看深夜档的中央台。
敢于把节目放在深夜,足见编导对节目本身的信心。撒贝宁的《开讲了》,活泼、洒脱,少有说教,满座的80、90后,青春气息洋溢,有可看性。
4月30日《开讲了》的主讲人是周杰伦。
十多年前,看过一次周杰伦的演唱。彼时,他在年轻人中已是很有名气,我们这种中老年人,还不大了解他。
舞台上出现一个小伙儿,头上扎着白毛巾,阿宝那种扎法,活脱像是“偷地雷”的,嘴里含混不清地“哼哼哈嘿!”,身后一群伴舞的,同样打扮,我邻座的小伙也使劲地来回扭动身体,“快舞动双节棍!”
听不明白演员唱的是啥,搞不明白听众激动个啥。老实说,初次见识周杰伦,没有兴趣。
06年,周董的一曲《千里之外》让人耳目一新。
费玉清和周杰伦,怎么就搭在一起了,还别有味道。
费玉清永远都是一身西装,连颜色都不带变的,领带规整,一直勒到喉结,所有的纽扣一颗不少地扣好,发型永远不变,台型也永远是那样扬起下巴,面带笑容,除了举起右手,踮起脚跟,没有别的动作,声音清越透亮,悠扬动人。
周杰伦正相反,几乎不穿西装,即使穿也不扣一颗纽扣,领带即使带,也要拉得松松塌塌,不穿重复的衣服,身上满是零件,叮叮挂挂,头发可以染成白一簇黄一簇,长一簇短一簇,少有没有跳动的表演,跳得你心动过速,声音的含混是人皆知,不看歌词任谁都休想听懂。
二人反差之大像是在说书,戏剧性的反差。但二人首次合作,一曲《千里之外》大获成功,以《千里之外》为主打歌的《依然范特西》06年创下销售360万张的记录。
何以为是?
静静地听一听《千里之外》,你会发现,那个成功是必然的。
首先,歌词写得极棒,讲述一对年轻恋人无奈分手,天各一方的“太遥远的相爱”。没有直接白话,留给人想象的余地。曲也谱得好,叙述部分快节奏的R&B,抒情的副歌得以动情舒展。
关键是两位歌者相得益彰。
费玉清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思恋是“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是“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是“我有一帘幽梦,不知谁能与共”。费玉清的清亮悠扬所演绎的《千里之外》正好表达那种悠悠的暗暗的思恋,情深意长。那是一个中年人对遥远过去暗自神伤的回想。
周杰伦代表的是另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爱恋,炽热、无拘、直接,是“你是电,你是光,你是惟一的神话”,“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周杰伦用他特有的含混声音问道:“你是否还在?”,很是动人,表达的是年轻人在爱恋中的犹疑,纠结,不用这种声音,表达可能都不够准确。
于是,费玉清的歌迷,30岁到60岁,通过《千里之外》,接受了周杰伦,周杰伦的歌迷15岁到40岁,又接受了费玉清。皆大欢喜,唱片大卖,大获全胜。
不想说是周杰伦开创或是引领了流行歌曲的一个时代,应该是时代到了那个口上,人们有一种情愫,一些感动,不同过往,需要一个适合的形式去宣泄,而周杰伦的歌曲,周杰伦的形式,正好迎合到人们的需要,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感动、关注、喜爱,乃至拥戴。
文革中人们听了太多样板戏,语录歌,打开国门后涌进了邓丽君,凤飞飞,之后又是东南风,又是西北风,又是摇滚,又是爵士,这个时候人们忽然想起了中国风,周杰伦的中国风恰逢其时。之后的《青花瓷》,《菊花台》,都得人气。
对周杰伦为代表的的新生代歌手和歌曲,年长一些的朋友,常常不能接受,说是“太难听了”,“一点不含蓄”,“以前的歌多好啊”,没错,好歌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的。时代的更迭,人们的情感也有了变化,音乐要表现这种变化的情绪。比如,七八十岁的人唱“天生飘着些白云,地上吹着些微风”,他说是太好听了,而我们唱起来总是有些牙酸。
周杰伦在北大讲堂上侃侃而谈,每说一段,就自己给自己加一句“对!”,以方文山没上完小学的优美歌词,以周杰伦没上过大学的演讲,让满座的男生眼里写满敬慕,满座的女生眼里写满爱慕。
转自姐姐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017020101bcc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