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4 (142)
2025 (11)
估计我们这一代女性都看过琼瑶的小说,琼瑶的电影。我也曾是琼瑶小说迷。不说看过她写的所有小说,但肯定是看过不少。但现在能记得情节的也就是《情深深雨濛濛》,《还珠格格》和《几度夕阳红》,因为看过这几部电视剧,看来影像作品更能让人印象深。
琼瑶是很有文采的,她的小说风靡一代人,特别是女性。
可是,我没看过她的小说《窗外》,虽然知道她高中时候爱上一个老师,害得这位老师丢掉工作。
英国是不允许师生恋的,不要说中学师生,就是大学师生也是不允许的,一旦被发现老师追求学生,双方超出师生关系,教师肯定是要被解雇的。大学教师是终身职务,除非触碰红线。师生恋就是红线之一。
师生恋在天朝古代应该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样子,不然杨过和小龙女怎么爱得那么艰难?但是现在不知道为啥就被允许了?所以才有那么多网上“米兔”的闹剧。想必有些女学生开始也是想利用性别福利得到额外帮助。。。如果规则很严格,严令禁止,设条红线,形成一种社会道德观,师生双方在暧昧之前都会三思的!
我知道琼瑶原来还是位小三上位是几年前她丈夫生病,她和平鑫涛前妻子女的纠纷网上闹得凶的时候。记得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中有当情人的怎么苦,恋人的大老婆怎么是父母包办没有感情怎么怎么的。最近看了一些网上介绍,原来平的前妻根本不是这一类,当年其前妻年轻漂亮很有才华,还帮助平创办了家族产业出版社,并且感情很好生养了三个孩子。如果不是琼瑶要死要活的插足,本来是幸福一家人可以白头到老的。
琼瑶的才华高,写的爱情故事能让年轻女子们废寝忘食地沉迷,但她爱情观还真是不怎么样。不敢苟同,她喜欢老男人、甘心当小三去拆散别人的家庭。。。口味很不正常。
至于她的离世方式,不置可否,觉得应该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怎么死的权力。
人很无奈,无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力。记得德国曾经有位13岁的小孩起诉其父母侵犯其出生权,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把他生下来,当时舆论界也纷纷扬扬,当然最后德国法庭判这个孩子败诉。。。想想一旦开了先例,世界上会有多少孩子会起诉父母呀!
中国的父母习惯认为,给了孩子的生命,就应该对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孩子必须感恩和报恩。特别是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礼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国人宣扬崇拜的二十四孝---哪里是孩子?简直就是奴隶嘛。。。不孝顺父母就是最大的道德罪,但是,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使得多少人生活迷茫?养儿防老,是期待大大回报的投资!
我有个亲戚的亲戚,很远的关系,那家老父亲中风以后卧床不起,母亲老年痴呆,钱并不缺,因为那老父亲是干部离休,儿子们也都工作不错。但是这老父亲不愿去养老院也不愿家里请保姆,必须要大儿子照顾,还脾气特差,动不动就发火,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大儿子又累又受气生了很重的病,医院里面长期住去了,这老头只好带着老伴住养老院去了。在中国,遇上这样不通情理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父母,是无可奈何的。
有言道,投胎是一门技巧,但投胎的技巧不是学来的,是上帝赋予的。我觉得父母将孩子带来世界,因为自己的一时欢娱、因为情感寄托,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没有能力给予年幼子女良好的生活环境,或者没有准备尽心尽力的人,是不应该生孩子的。更何况,人生种种艰难,生而为人一辈子都辛苦,哪怕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皇家,生老病死也是躲不过的!我想如果有选择权,很多人会选择不出生的,我就是其中之一。
英国下议院最近通过一项安乐死的议案,上议院批准之后就会生成法律。我认为,人不能选择出生,但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力,特别是生无可恋,生不如死的时候,比如到了晚年生活不能自理,成了别人的累赘,受病痛折磨又无望好转,能自由选择安乐死好。
读杨绛百岁感言,就这? 失望。读琼瑶遗书,没那么失望,可,就这?
读过点三毛,读过点白先勇,也读过几句琼瑶,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这不是民国文学的繁殖,这就是个????音。
三毛拿人生当戏演,死也当了个节目。琼瑶,好点,可……. 比比张爱玲,质量差是差了点。
有如邓丽君的歌,琼瑶的“情”,和沈从文的《边城》比比,和《伤逝》比比,颇“我九斤,后来的才八斤,七斤,而且还吃了不少的便当。
琼瑶,白先勇,三毛,金庸,邓丽君,在大陆流行,都一副从小县城来的终于见到大世面的样子。“同样的知识,我们比他们大好几号”,大陆人说这话,不是盲目自信。“台湾是什么什么之光”,就是个手电筒,怎么照大陆?
“我不是高中小女生”,大陆人这样评价琼瑶情商,有点凶,但很准。琼瑶说情,超过十七岁吗?装死了。同是台湾产的《击壤歌》,比这好得不能比。
一个是琼瑶,一个是金庸。风靡。看不懂。
老实讲,琼瑶有点不够聊的。咱,大陆人,说话的起跳词不是“中美关系”,也是“国企央企”。这些词,白先勇三毛琼瑶龙应台的加在一起,也放不下。要是我幼时的老人看几眼琼瑶电视剧,保证会说:装疯卖傻。
看过三言两拍,读过聊斋,怎么可能读完一页金庸?读过《小团圆》《倾城之恋》,会翻琼瑶任何?胡兰成的《山河岁月》前,龙应台说得是什么啊!
每读台湾种种,包括龙应台的《大风大浪1949》,总觉得,那儿不是中华民“国”,而是旧事小城。
大陆,像是钞票毛了,但还是个钞票;台湾,变成地方债券了。台湾不是袖珍民国,而是“復前行,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还“别跟别人说”。
“小哥哥,小姐姐”的台湾国语,把台湾说成了一台戏,看台湾的电视,像是看全民参演的电视剧。连抗议都是“我们这样,不可以吗?”这么多年的演化好不容易产生了雄性十足的“二”,给台湾国语说成哈样了?
听马英九,蔡英文,赖清德说话,再听听老蒋说话,国语怎么变成了地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