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面汤里的乡愁

(2016-02-04 16:26:18) 下一个

  现在你说要添一点面汤,早点铺老板不会弄错:用勺子舀出煮面条的水,往您碗里一倒,搞定。假如在宋朝,老板要是给您端一碗煮面条的水,您性格平和,起码啼笑皆非,您性格急躁,可能一个大耳刮子甩过去。

  宋朝的面汤,不是喝的,是用来洗的,洗脸。

  《水浒传》第七回,“燕青、李逵起来,问店小二先讨汤洗了面……”。第二十三回,“次日早起,那妇人慌忙起来烧洗面汤,舀漱口水,叫武松洗漱了口面,裹了巾帻,出门去县里画卯。”“那妇人”是潘金莲,武松的嫂子,对小叔子挺殷勤的。

  说到潘金莲和汤,老版电视剧《水浒传》里,有三个小潘浴汤(洗澡)的场景。一个是小潘初见高大威猛的武松,想起家里那个胆小懦弱的侏儒,于是洗澡,顾影自怜、哀怨委屈。其后,小潘移情到武松身上,又洗澡:时而微露笑靥,娇媚动人,时而轻锁眉头,顾虑重重,矛盾呀、向往呀、窃喜呀、骚动呀,被一桶汤搅起。第三个是小潘醉戏武松不成,那个羞愧、恼恨、歇斯底里,躲进汤里,想用凉水来浇灭欲火与怒火。

  比起2011版电视剧中,把烧汤说成熬汤的神句,老版电视剧真是国学功底深厚。新版出大孬了,又不是熬中药、熬排骨汤,人在汤中游,难道是修炼熬人化骨神功?

  面汤洗脸,脚汤洗脚,沐浴洗全身。水浒五十七回,“酒保一面煮肉打饼,一面烧脚汤与呼延灼洗了脚。”六十二回,“(薛霸)又叫卢俊义去烧脚汤。”一百一十九回,鲁智深圆寂之前,曾吩咐“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宋代有个资政叫蒲传正,与苏东坡唱和过。该神人喜欢玩奢华的,发明了大洗面、小洗面、大濯足、小濯足、大澡浴、小澡浴。洗小脚,换一次热水,两个人伺候,只洗脚跟、脚踝。洗大脚,换三次热水,四个人伺候,膝盖、大腿一起洗。洗小澡,用百来斤(三斛)热水,五六个人伺候。洗大澡,用一百六七十斤(五斛)热水,八九个人伺候。每天洗两次脸,洗两次脚,过一天洗个小澡,再过一天洗个大澡,洗完要涂脂,搽粉,熏香。

  在北宋开封,男人洗澡进甜水巷的“浴室院”;在南宋杭州,男人洗澡到“浴肆”(“香水行”)。

  这些公共浴室大多在门楣挂一把壶,作为标志,招徕顾客。大门两旁,常年贴副对联,比如,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再比如,到此皆洁己之士,相对乃忘形之交。浴池里有揩背人为您服务,收费。苏轼某回在泗州洗澡,享受了一次搓背的快乐,就做了首小词开玩笑:“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南宋杭州,澡堂特多。浴池用大石板砌成,浴池外有砖灶,灶上支个大锅,锅旁有竹管,穿墙而出,设辘轳引水出锅入池。池中冷水与锅中热水,互相吞荡,温度适宜,名曰“混堂”。从早至晚,澡客络绎不绝,下至贩夫走卒,上至庙堂大夫,以集体泡澡为人生乐事。

  宋朝待客,先烧香汤给客人洗澡,再大摆筵席,接风洗尘。大户人家建有私人浴室,不管是木制、陶瓷澡盆,中间都放条长凳,便于您变换姿势洗澡或小憩。女客洗澡,澡盆四周用幔帐遮掩,您当然可以使用豌豆和香草混合制成的“肥皂”,清爽好健康。

  如果你是背包旅行客,不觉天已黑,周边无旅馆,您可以选择投宿寺院,一洗经尘。宋代寺观多备有浴室,比如庐山栖贤宝觉禅院,“其浣濯之所,苏膏之器罔不具焉”。比如太平院,“重雕复镌,圭方璧圆,下不居湿,旁无见天”(宋·李觏《旴江集卷》之《太平院浴室记》)。苏东坡就曾在寺院沐浴,并赋诗:“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局,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记得1989年,我因情债而远走杭州,独自踟蹰伤神。第五天清晨,在简陋肮脏的小旅馆,用面汤洗脸,水有异味。一瞬间,我听出了面汤里的乡愁,归思切切,飞速赶往长途汽车站,当手拿一张“杭州-安庆”的车票,立马雄姿英发,失恋症居然不治而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凯南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沧海一声笑88' 的评论 : 谢谢跟评!
沧海一声笑88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