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革十年青春祭 (6) 干部子弟(二)

(2018-02-23 10:16:44) 下一个

上一章:干部子弟(一)

六、干部子弟(二)

应该就在当年(1966)夏天,我校一些高年级的红五类子女组织了一个主要由低年级非红五类子女同学参加的队伍到密云山区农村劳动(两个星期?记不清了),应该是自愿报名,而且是跨年级的。印象较深的是钱三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儿子也参加了,他当时是初二的。我也参加了,反正我们在学校也没有事情做。组织者的本意我不知道,但效果上是没有惩罚或劳改的意思,完全像我们以前每年例行下农村的“集中劳动”。我们一如既往地和当地农民关系处得很好。一个意外的收获是我们发现当地的风景极美。

回校以后全国“红卫兵大串联”的风已经很盛了。我和两个非红五类出身的同班同学借此东风来了一趟免费“游山玩水”,最远一直跑到了广东湛江,留下父母在家因一直得不到我们的音信而心惊肉跳。

“旅游” 回来我又跑到学校,那时候我们学校的男生宿舍是一排一排的平房,当时空房很多,住人的宿舍也没有住满。文革前,一间宿舍一般是住一个班的男生,木质双人床,应该能住十六或十八个人。这时我班上原来一个要好的同学,革命军人子弟,其父母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干部,热情地让我到他们宿舍去住。他们宿舍还有两个外班的同学,都是军队子弟,其中一个姓R,热情地接纳了我,而另一个姓L,虽没有拒绝,但绝对没有笑脸,甚至不愿意正眼看我。他当时那副嘴脸,我现在想起来还想笑。

这两个人,在我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时间里,从相与到相知,带着年轻人的稚嫩,但绝对值得相交。

后来我们很熟了,有一天晚上他们跑到北京工业学院去看电影。当时各院校都不时地放映一些如“列宁在一九一八”之类的老电影,我不记得我为什么没有去。电影在露天放映,他们竟跑到北京工业学院对面的农科院的我们家去借凳子,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我们家的。电影散场后,我的继母特意和他们聊了一会,回来以后,L同学笑得那么可爱,对我连着说了好几遍:“你母亲不错!”是呀,我的继母确实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但她能在短短的交谈中感动L,也说明L是真正的单纯。

我的印象中,革命干部,特别是军队干部子女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我这两位新室友,家都不在北京,应该是当时北京附近野战部队干部的子弟。他们常年住校轻易不回家,早习惯了。

当时很快天就冷了,常住我们宿舍的就我们四个人,我们都没有参加任何具体的组织,但也不是完全无所事事。我记得我们曾自发地在晚上跑到校外去贴大标语,贴的什么早不记得了,只记得在当时滴水成冰的冬夜里,我心里只盼着早点回宿舍去烤火,但又不好意思拖他人后腿。

我们另一个在1966、67年之交的冬季自发干的事是:排-练-节-目,例如朗诵毛泽东的“老三篇”,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去宣传。我都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但当时觉得非常神圣。当时北京的冬天是真冷,我们每出去一次,有没有观众我完全不记得了,但当我们回宿舍时,我们都会相互看着笑半天,因为脸全给冻僵了,笑起来看着别提多滑稽了。

我们当然也不是闲云野鹤。由于我们常住学校,就会不断见到一些到学校里来的同班或外班,甚至高年级的同学,几乎全是干部子弟,有些混得也挺熟。

我们也参加了一些北京跨校的活动。记忆中有两次:一次是在北京展览馆剧场红卫兵的聚会,时间和内容我完全不记得了。现在网上有说从1966年12月26日到1967年1月北京对立的红卫兵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数场大辩论,又有说当年12月26日 “联动” (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召开了一场 “破私立公大会” 。我相信我们参加的是后者。当时剧场里面挤满了人,只见不断有人跑到台上去演说,演说者个个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但这次大会并没有影响到我们这个宿舍的人在学校中的日常生活。

另一次,印象稍深,而这次,我又是去观望,而这次行动有点过于不一般,即后来所谓的:冲击公安部。

我们到的时候应该已是晚上,公安部大楼开放的前厅里面聚集了很多人,场面相当混乱,应该是口口相传有红卫兵被抓到公安部,而闻讯赶来的各校红卫兵跑来声援。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清晰的信息,也没有人组织。众多赶来的红卫兵大都互不认识,站在前厅里,或走来走去,也不知下一步的行动,几个钟头就这么过去了。

正是在这次行动中,R姓同学在两件事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当时厅里乱哄哄的红卫兵里传着说有一个人大义灭亲,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姥姥或是奶奶,因为老太太是地主成分。那人就在当天的现场还颇有得色,R说给我们听的时候,深不以为然。

第二件事:应该是过了午夜,有人忽然鼓噪要从大厅的窗户里跳进公安部的内院。这时只听大厅中传来广播声,大意是“不要翻越窗户,若翻越,性质就变了。”但厅内的人当时已然躁动不安,纷纷翻越窗户,甚至还能依稀听到里面有打斗之声。这时L姓同学早就跃跃欲试,我也被搅的热血沸腾,只有R坚决不为所动。就在L跳进去,我也要跟上时,R 几乎和我急了,说这是原则问题,我才冷静下来,这时大厅里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当夜回到宿舍,而L第二天晚些时候才回来,说他们进去就被抓了,登记以后才放出来。我不知道在L 以后的人生中,这件事有无影响,但不敢想像,如果我也跳进去了,会有什么后果等待我这个非红五类出身的子女。

网上传 “联动”曾六次冲击公安部,不知其中讹传甚至杜撰的成分有多大。我是只知道这一次,也不记得具体日期。由于当时是糊里糊涂地去,又懵懵懂懂地回,因此只记住了一些枝节。现在网上有些传述,似多互相传抄,细节也多有出入[i]

此时的大环境是,最初以清华附中几个干部子弟成立的,并在1966年8月毛泽东接见时达到顶点,同时在当年八月“红色恐怖”中伴着“血统论”的鼓噪而闻名于世的北京各中学红卫兵,后来自称为“老红卫兵”的那些年轻人,已经完成了在文革中点火的历史使命但并不自知。出于对中央文革小组的不满,1966年11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十几所中学的“老红卫兵”代表开会酝酿,并于12月5日成立了“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联动),还郑重其事地发表了宣言[ii],试图影响文革的进程,但它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即使在“老红卫兵”里也没有一呼百应的向心力。

1967年1月下旬 “联动” 被中央文革宣布为反动组织,骨干百余人被抓,这些人于1967年4月22日经毛泽东发话被放了出来[iii],然后陆续通过其父辈的战友而参军。剩在学校里的 “老红卫兵” 们大都已成 “逍遥派” ,以后基本上全部通过公开的招兵渠道参了军,正如我的室友们。八十年代初,在一次101中学的校庆上我见到了R姓同学,他已经是一名解放军的团长了。

随着“联动”的烟消云散和越来越多老红卫兵的“逍遥”,倒是一些非红五类的子女参与进政治运动。1967年中的某天,101中学的一个派系组织举行了一场追悼会悼念两个本校的学生,他们跑到江西(?)去支援某造反派,结果坐着卡车赶赴某地的途中遭对立派伏击,该两个学生中枪。其中一个学生只是受伤,他自己爬下卡车,躲到一处墙后,却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流血身亡。

1967年北京的中学里有过一段短时间的军训,我们甚至还步行到了一个离我们学校约百余里的军营里。但很快军训提前结束,然后校园里日趋冷清。1967年10月起,随着青海农机六个厂(我们锻造厂为其中之一)到北京招工到1968年年底开始的大规模地上山下乡运动,后来历史上被称为 “老三届” 的中学生被从校园里彻底清空了。

文化革命十年,看起来很多乱象,但实际上文革的发动者正是通过这些乱象掌控着文革的进程。不管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位,不管组织拉得有多大,也不管如何折腾,都脱不出他的手心,也是绝了。

 

下一章:“北京学生”

 

[i]  参见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的起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11/21/22346171_491052781.shtml  再参见 “我所知道的‘联动’六冲公安部”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13/15/9076298_223989283.shtml

[ii]  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成立宣言(67.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e444c01000cni.html  

[iii] 参见百度文库 史海沉钩“首都中学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  https://wenku.baidu.com/view/c1372cfdaef8941ea76e0530.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益者三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laozhuw指正。是我记错了,我将在文中改正。
laozhuw 回复 悄悄话 农科院对面的是北京工业学院,人称”京工“,不是北工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