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民国那些风流人物随想(四)

(2013-03-23 21:13:44) 下一个

那是北大的一堂普通的演讲课。

一位高个子青年斗胆向台上演讲的那个大名鼎鼎的博士提了一个问题,可他的提问被拒绝了。这在当时的北大并不常见,这个博士拒绝回答的理由居然是这个青年并不是北大的注册学生。

当然,很可能是这个青年的问题比较难回答,但无论如何,历史记住了这一刻。这是那个时代的两大风云人物的第一次际会:台上演讲的是胡适之博士,台下提问的是青年毛泽东。

很多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在一开始就注定的!胡适和毛泽东的关系可能就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好的开始。

胡适可能是二十世纪被骂最多的中国人:他曾一度站在军阀的一边厚诬国民党,所以国民党骂他;他反对暴力,反对学生激进的行为,所以进步的学生骂他;因参加了段祺瑞的善后会议,为共产党所诟病,新中国后,他又拒绝同共产党合作,坚持维护正统,所以共产党也骂他。。。究其根源,这些只是因为,他是一介儒生。在那个纷乱复杂的动荡时代,政治需要他装饰门面,然而,无论他喝了多少洋墨水,骨子里的儒气却使他在政治中不懂进退,注定飘零。

不过,我们的胡大博士却很看得开。他说: 对于那些骂我的人,骂得不中肯,我替他们着急;骂得太过火,反损骂人者自己的人格,我替他们不安。

胡适谈民主:民主政治常常是常识政治,而开明的专制是特别英杰的政治,特别英杰不可必得,而常识比较容易训练

其实就这么简单!这是民主没有被神化前,专制没有被丑化前,一个大学者的正常思维判断。想想现在谈专制色变,视专制为洪水猛兽,其实真的很可笑。

看看下面这些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时间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话仍然可以指导我们。1957年,毛泽东评胡适:“……说实在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其实,最了解那个人的,往往是那个人的敌人。

胡适是个自由主义者,但他说:“自由并不是个舶来品。孔子,老子,孟子都是自由主义者。王充的《论衡》,从帝国时代就开启了自由批判的传统。在大儒范缜,韩愈,王明阳身上也都体现了自由主义精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后来的科举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的平等’。”

中学时,我们学习课文《范进中举》。当时,老师跟我们痛斥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年轻的我们自然也义愤填膺,誓与封建腐朽的一切斗争到底。这就是传说中的洗脑!而且,从娃娃抓起!

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但新文化运动之后,类似这样的洗脑太多太多,以至于,如今当有人说到儒家思想,很多人第一个概念就是封建专制的帮凶。其实,我们都是在这样的被洗脑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还不自知!

说到《范进中举》,我们当时并没有去想,是什么让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不顾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执着地向科举道路上前进。我相信那除了是一种信念外,里面还有一种信任:没有人会因为你年纪大而取笑你;没有人因为你超龄而把你拒之考场之外!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和风尚,这更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只要你是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的子民,你就有公平取仕的权利!一个家王朝那样的“不道德”,却可以持续二三百年!什么概念啊?美式民主才多少年?历史上最长的民主目前也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为我们先人的伟大政治发明击掌叫好吗?我们今天为奥巴马式的美国梦而欢呼,其实,那样的梦,千百年来,一直在那片“腐朽的,专制的”儒家大地上无数次地演绎着!

有点远了,胡适之马上回来(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不见人烟只见花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unflower28的评论:
葵花兄过谦了。其实我也谈不上批判鲁迅先生,只是觉得他代表的一批新文化先驱们有些矫枉过正,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你的那个“只知道什么不行,而不知道什么行”的说法,我深以为然。
再谢葵花兄驻足!
Sunflower28 回复 悄悄话 哇真牛人也,跟我批判鲁迅一脉相承,只是比我牛多了。胡适就是批判鲁迅只知道什么不行,不知道什么行。太合吾意,于是发了篇文,被人砸:)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354459.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