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钱学森与拍片的起因:Zt
(2013-07-22 23:40:38)
下一个
叶永烈:在钱学森麾下拍摄《载人航天》 [66879阅]
叶永烈
2013年7月22日 8:57
69
叶永烈:在钱学森麾下拍摄《载人航天》 (原载2013年7月22日《北京青年报》)
“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从太空归来,在年轻人之中掀起一股航天热。我不由得记起,34年前在“航天元帅”钱学森麾下拍摄电影《载人航天》的种种往事……
钱学森跟我谈拍摄要求:拍火箭别拍要害部位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的科学幻想小说《飞向冥王星的人》。没有想到,我竟然因此受命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编剧兼导演。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共分三集。我前往北京的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的前身)采访。在那里观看了许多苏联、美国的空间技术纪录影片,还观看了关于中国空间技术的内部纪录影片,这使我对空间技术有了全景式的了解。当时,我惊讶地得知,中国早在1964年7月19日就开始把白鼠、小狗送上天,并且从1971年开始选拔、培训航天员。他们还送给我一批内部出版的杂志,蓝色的封面上印着白色的“载人航天”四个大字。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开始跟中国“航天元帅”钱学森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记得,在1979年2月23日,我忽然接到国防科委科技部副部长柳鸣的电话,说是“钱副主任”到上海,约我一谈。当时,钱学森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习惯于称他为“钱副主任”。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我把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趁来沪之际跟我谈谈他的意见。
当天晚上,我如约前往上海延安饭店。柳鸣领着我来到楼上一间会客室。我刚坐定,穿着一身军装的钱学森就来了。他摘下军帽,露出宽广丰满而白净细嫩的天庭,书生气质,温文尔雅。一双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虽说他出生在上海,由于三岁时便随父亲前往北京,所以满口京腔。他谦逊地自称“笨人”,“对艺术外行”,却对影片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他告诉我,来上海之前,曾经与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新民就拍摄提纲交换了意见。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这么重视影片的拍摄,真令我感动。
钱学森说,影片的开头应该表现中国古代对太空的美好幻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在历数古人的飞天之梦时,钱学森还建议,这一组镜头最好以古筝配上中国古典乐曲……其实,渊博的钱学森对艺术十分在行,尤其是音乐。他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何况他的夫人蒋英是留学德国的女高音声乐家。
钱学森非常概括地说,空间技术分三部分,“送上去,传下来,接收”。
“送上去”,就是用火箭把卫星、飞船送上太空;“传下来”,就是把卫星、飞船在太空的观测数据传下来;“接收”,就是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太空的数据。
对于“送上去”,钱学森说,“要宣传一下我们发射的火箭。火箭是空间技术的基础,要有一定的篇幅,讲这件事情。”
我问钱学森,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说:“关键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个圆筒子,朝上跑,那有什么可保密?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嘛!现在你们别多想这些保密问题,多想了,会束缚思想。思想束缚了,什么都不敢动了。”
钱学森批准摄制组前往航天员训练基地拍摄
我当时最感棘手的是影片的第三集《载人航天》。虽然我知道中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秘密选拔航天员,但航天员训练基地是处于严格保密的所在,无法进去拍摄,所以当时我只能准备采用美国和苏联的载人航天电影资料。趁钱学森接见我们摄制组的机会,我问钱学森,摄制组能不能前往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