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施压中国 “无限量印钞”祭通胀大旗 Zt
(2012-12-27 07:44:49)
下一个
日本国会众参两院26日举行首相指名选举,执政党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当选日本第96任首相。这是安倍时隔5年3个月第二次就任首相。
在大选前一个月,日本经济已开始欢呼“安倍行情”基于安倍拜相大势所趋,日元贬值4%,东京股指暴涨10%。但从全球视野看,“安倍行情”背后,却是全球量化宽松竞赛的隐忧,甚至不排除发生新一轮货币战争的可能。
这是因为,安倍让日本经济着迷的法宝,说穿了就是印钞票。按照他的计划,日本将推出一个总额为200万亿日元(约合2.43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建设计划,金额相当于日本GDP的42%。
钱从哪里来?日本的鹰眼,盯紧的是央行的印钞机。他的第一场鏖战,显然是与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较量。白川方明设置的通胀目标是1%,但安倍对此非常不满,他下令白川必须把目标增加一倍。如白川不合作,安倍已暗示,那就是白川走人。
在日本利率几乎降无可降的前提下,安倍主张,日本央行可无限量购买建设公债,直至达到通胀目标。这实际是债务货币化,以此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促使投资者转而投资其他资产,从而将资金注入实体经济当中。
安倍的算盘不可谓不精。随着大量货币的注入,日元必然出现贬值。2007年底,1美元兑125日元,但今年10月底,则变为1美元兑80日元。这让日本的出口型企业欲哭无泪,但如果安倍政策实施,回归到1美元兑90日元,这无疑会极大提振日本出口,进而推动日本经济复苏。
在安倍执政元年,日元很可能进入一个贬值周期,且1:90的兑换率可能并不是终点。高盛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判断,如果美国就“财政悬崖”达成协议、美国经济重拾增长,美元兑日元汇率上升到1:100,甚至1:120,都“并非不可能”。这意味着日元在短期内贬值多达50%,这等同于给日本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
但任何贬值都是相对的,日本的超级量化宽松,必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冲击。美国已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日本实施类似政策,势必削弱美联储政策的效用,美国会答应否?欧洲多国还在与经济衰退苦苦战斗,欧元此时升值,无疑是雪上加霜。显然,如果日本开动印钞机,欧盟也会通过下调基准利率和扩大债券购买计划来加以应对。
即使在亚洲,对中日韩三国而言,出口都是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柱,三国经济都在转型的关头,出口不力,转型难度升级。一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另一国货币升值,这种“零和”效应,显然其他国家也不会轻易答应。而如果三国货币都同时贬值,“跷跷板效应”势必更让其他地区难以接受,全球货币战将硝烟再起。
从根本上说,量化宽松应是安倍“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一把,对身染沉疴的日本经济而言,这最多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日本要想重新振作,安倍就必须借助目前大选后的超高人气,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根本性变革,如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向外资开放市场,改革弊端重重的电力市场,同时尽可能鼓励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等。
如果安倍沉迷于量化宽松的短期好处,则有可能让日本经济短期振作后,陷入更严重、更不可测的危机。在发达国家里面,日本国家负债与GDP之比已是最高,达到210%,新宽松计划将使之进一步增加。虽然日债大多为日本人拥有,日本不一定陷入希腊式的债务危机,但负债之比总有限度,心理承受力更难以预期,假如负债之比突然间突破心理界限,日本势必陷入比欧洲更严重的债务危机。 (刘洪)
安倍新政蹒跚起步 美日同盟施压中国
外交和经济政策是安倍新政的两大重点。面对因钓鱼岛争端而跌入低谷的中日关系,安倍已经通过多方人事安排,试图重演六年前的"破冰之旅"。他于本月25日已经安排高村正彦(Masahiko Komura)留任自民党副总裁。高村一方面是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在中国拥有良好人脉;另一方面曾在安倍上届首相任内担任防卫大臣,深得安倍信任。
安倍在选举公约中主打"央行无限量货币宽松"和"上调通货膨胀率至2%"两条经济纲领。在他力推的宽松货币政策预期下,日元汇率创下2011年4月以来的新低。12月26日,日本央行公布会议纪要后,未来宽松预期进一步高涨,促使日元汇率一举跌破85大关,触及2011年4月11日以来新低85.14。
"无上限货币宽松"固然有利于日元贬值,从而为日本的出口业迎来生机,特别对日本的汽车和电子消费品行业有利。丰田和夏普公司的股价均因此大幅攀升。"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等投资者则相应地表示将继续看空日元、看多日股。
但另一方面,"无上限货币宽松"亦令日本国债的长期利率水平开始走高,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利率开始回升。投资者担心日本央行会被逼购买大量国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日本累计的赤字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两倍。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安倍的经济药方只不过是回到了自民党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上去,治标不治本,只可能在短期内让经济增长。在12月26日公布的日本央行会议纪要中,已有一些日本央行委员会成员对此表示出担心,认为日本走出衰退仍需假以时日。
责任编辑:任鑫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