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 唐伯虎的生活态度

(2012-06-19 00:10:02) 下一个
B 终于说我要写点东西给你。 就这些了。。看得懂伐?

唐伯虎的生活态度

如果说朱公范蠡透看了商机时运的话,在中国古代,还有这样一群才子感悟天机透看人生,解决了活着为什么、为什么活着人如蚝珠一般潜入不同的时代硬壳之中,酿造了珍珠般熠熠生辉的人生智慧。

这些人里的大哥大概是老子,天生的老二是孔子,后续的哥们一大串,有庄子、苏东坡、施耐庵、贾宝玉等等,外国的哥们也有,比如释迦摩尼、耶稣等等。

以《三国演义》开篇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中还有叫唐伯虎的一哥们,在大约大明王朝1506年,把老庄的理念消化成自己的思想,与400年后大赤王朝太祖打起了擂台:人总是要死的,人死了都一样,既不重于泰山,也不轻于鸿毛。这就是秋香姐在电影中朗诵的《桃花庵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确实,从生物属性来说,唐兄的论述更加科学,而毛弟作为政治家则必须的要讲政治,讲精神,哪怕脱离一些生物事实。

红尘滚滚如浑水摸鱼,鱼在水里而水里混沌一片。于人而言,前有功名利禄的吸引,后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有比较、认同、受尊重的需要,还有物质的享受,无边无际的欲望,还有每个人的幸运侥幸心理。这些混沌,在36岁以前,是伯虎的动力来源。唐伯虎经历了人生的戏弄与打击:当踌躇满志遭遇冰水,当事业遭遇诽谤,当功名之门关上,只剩下落寞与自我欣赏。既然这样,远离这人多的城市中央,城北桃花坞是我的方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不能在庙堂上公卿入相,那么就去江湖上酒仙诗圣吧。不能报效国家,那就报效自己吧。以酒为友,以花为伴 - 执花探酒或者是举杯探花,是散仙。

酒与桃花,是伯虎精神层面的好友,意识形态上的兄弟。

但时间一长日子一久,物质与意识的矛盾与统一开始发生作用:酒既要钱买,花又要雇人打理,酒与桃花的物质性就开始显现出来:不是好朋友好兄弟吗,还谈什么钱钱的?而现实是,酒钱没有则美酒不再,没人打理的桃花也日渐凋零。

精神上追求自由,而包裹精神的臭皮囊却时时需要物质来填充,这对于精神追求的伯虎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那哪个咱也弄几张画去卖卖吧!但在收藏界有个特点,就是隔代亲!这在古代也不例外,人们往往喜欢崇拜记忆中那些逝去的大师,而忽略当代!古代那些当代的大师们往往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伯虎也不例外,晚年穷困潦倒而逝。

为什么伯虎这些透看人生的智者,其人生大多并不美好,而众多昏昏噩噩的平庸之人,倒落个饱食鲜衣?  作为生物的人,需要物质营养维系生存;作为社会的人,需要物质进行交换所缺。因此,在认识上不光要透看人生,在认识上也要透看物质。在认识上获得自由自在的精神,放下繁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欣赏嘉许。 积极入世的精神有所不为有所作为积极创造价值;即使大隐也可隐于闹市,美美地品味人生每一天每一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Net-A-Porter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
哈哈,向往举杯探花,做散仙。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你的观点!别出一种风格!

好吧,不能报效国家,那就报效自己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