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电讯行业飞速发展,国际长途电话费一降再降,信件便逐渐被电话所代替。手指轻轻一按,天涯成咫尺:电视声,音乐声,谈笑声,炒菜的“吱-啦”声,声声在耳,好不热闹!这般的简单,迅速,轻松,洒脱,实在是比写信省事多了。
久而久之,母亲发话了:电话好是好,就是一放下便什么也没有留下,还是信好,可以反来复去读好多遍。
细细想来,母亲的话颇有些道理,渐渐地我也悟出些电话的局限性来。首先是不易抒情,中国人,尤其是经历过60~70年代人多内向,含蓄,羞涩,不善用言语表达感情,情人间表达爱意尚需细细品味,反复思量,这爱字是实难说出口的,更何况父母之爱,兄妹之情。在信笺上还可精心筹划,悄悄叙来,半含半露,欲说还休,多少韵味便呈现于白纸黑字之中,而电话却只能嘻哈一阵了事。再者是电话打多了实在是无情可抒了,出国人原本是浪迹天涯,愁肠郁结,孤灯独对,望月思归,有一种缓缓积压的思念,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酸楚,一种提不起又放不下的牵挂。然而有了电话,一切都可轻易沟通,那重若千钧的感情竟无从蕴酿。另外就是中文的退化,身在异国他乡,听到,看到,写下的全是英文,中文的利用率实在是少之又少,现在连信也也不用写,倒真有点提笔忘字了。
怎么办呢?难道为了让感情郁结于心而拒绝电话?为了回味那思念的沉重,感受那茶不思饭不想的忧郁和痛楚而重新回到“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不!不可能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现代人是一群回不去的人,讲究的是效率,效益,潇洒和轻松,电话自然是首选的交流方式。折中的办法或许是以电话为主家书为辅,谈笑风声之余,偶修家书抒抒思念之情岂不也是一种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