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个人资料
小思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生活在百人小村是啥滋味?

(2017-02-23 09:26:01) 下一个

生活在百人乡村是啥滋味?

同美国人一样,中国目前一些富豪和异类文化人士出现返祖现象,追求乡村生活,甚至必须原始到深山老林里扎根,与世隔绝。当然居住在深山林的好处是空气清新,健康宜人。而且不受浮华闹市喧嚣尘埃的影响,享受那悠哉悠哉气氛,颇有隐士滋味的世外桃园生活。因此,乡村生活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与不少人一样,自己尽管不肖一顾,或者不愿意亲自尝试这种清教徒一般的生活。但是还是希望了解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加利福尼亚有一个华人小镇名叫乐居(Locke),位于Walnut Grove(汪古鲁)上游一英里远处,它并非是唯一华人所建设的小镇,但是它是却是唯一持续到现在的华人农业小镇。一百多年前,华人移民为美国铁路建设作贡献时,小镇处于兴旺时期,华人曾经达到1,500多人。现在小镇里总共有80人,华人10位。

“走在这个基本保留着近一百年前原貌的小镇里,好像走入了一个原始的美国西部乡村,而且这个乡村基本上是由华人建造起来的。这里十分幽静,那陈旧的木板房,许多中文的门房标记,展览馆里的照片和实物,给来访者述说着好几辈广东中山县来的移民在这里种地、开小餐馆、杂货店、酒吧、小旅馆、以及支援中国抗战的动人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华人在加州的农业下镇中人口急剧下降,或迁出,或自然死亡,包括这个乐居小镇。以后的新移民很少到这里居住。这里唯一例外的是由一对年轻的广东中山新移民经营的一家中餐馆。

在1977年香港一商人将将土地权从Locke家族手中购买,希望建成营利性质的旅游区,但是受到了各方面的反对和以后多年的争执。现在Locke镇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

在Locke出生,后来离开这里在萨克拉门托市生活的Gene O. Chan(陈)老先生,今年已经84岁了。他退休后将家族历史清理了一遍。他的家族史可以算得上160多年华人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缩影,概括了从淘金,修铁路,修大堤,种地,‘纸儿子’,上中文小学,支援中国抗日战争,后一代受教育走出唐人街和农业小镇,等等。

我觉得华人比较喜欢自己交流,所以有群居的毛病。而且不太喜欢乡村,尤其是小乡村。不热闹,生活也不方便。尤其要出差回国等等,转机次数频繁。一个多世纪之前,住在乡村还不是工作的需要!

加州这个小镇虽小,还是一个城镇。而本人要聊到的小镇是没有城镇的乡村。而且总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分散居住于方圆数英里距离。所以严格的讲是单家独户。至少要走出几百英尺之外,才可以隐约看见一缕炊烟。本人声明,并没有实际居住过,而是从一个飞机邻座的口里了解了他们的生活。

这位白人老弟,名叫肯泥,只有小学文化。在那种环境里,他的生活方式极其简单。从小就是劳动,给开酒吧的妈妈打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卖酒的小店不会早早关门。晚上忙完接待最后一个客人,已经是鸡叫头遍。然后很小的他就学会了喝酒和挣钱。尽管能够有吃有喝,但是他对于那种繁忙而辛苦,披星戴月的生活有切肤之痛。原来,酒吧里面故事很多,坏人和好人混杂在其中。小小年纪必须学会了解社会的邪恶和腐败,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任。

所以小伙子肯泥,没有修成正果。像我们华人父母希望的那样,考入名牌大学,得到一个好职业,光宗耀祖,功成名就。有些虎妈熊爸,考上哈佛大学还不高兴,必须是官至原外,省长。赚钱必须车载船装。否则不算成功。

不过,小肯泥尽管只有一个小学文凭,后来却自学成才。他是个头矮小,精干说话带有明星乡土口音不是那么容易听懂。语言上还可以听出,他有一些粗鲁。懂得一些技术,时常出差,与人合伙开了一个小公司,为人修理电器用品。生意不错,生活也达到了自给自足的小康。本可以移居大城市。但是从小习惯了,就不搬家。在威斯康辛州西北的乡村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了。现在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也上了初中和小学。

在乡村住的唯一缺点是北部风雪呼号的时候要提前准备粮食,蔬菜,水果,油盐酱醋。否则大雪封山一时半会,出门不便,可以饿坏肚子。

读书人,尤其是写作大亨,这种环境可以薰陶人性,增加灵感,写出不朽诗篇,旷世之作。当然最大优点是远离城市的名利场和车水马龙一般喧嚣,还有那挥之不散的雾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