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
(2012-02-25 07:59:22)
下一个
入乡随俗 ——生存的法则
聆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演奏,让人体会到人生的大起大落的沧桑和悲壮气势,人类从那深不可测般的地狱,尝够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再过渡到如火如荼般的炼狱,几经爱恨情仇的最后的涅磐,进入没有世俗的爱恨只有大爱天堂的美好喜悦,欢乐的颂歌。 饱含着悲喜交加,生命赋予人类感情的特别意味,深深地沉浸于乐曲滋润的灵魂,行走在动魄波澜之中。。。。。。
这是我观看郑州中学生在柏林交响乐厅演出时留下的难忘记忆。除了灵魂的抚慰之外,还有至今令我心头堵得慌,不吐不快,看似小事,实则关乎中国人与德国人素质差异的较量,耳边油然荡来一个强音,向德国人学习什么?生活在海外的同胞,我们时常自问反思的一个问题。
观看当晚演出的不仅有中国观众,而且德国观众也占半壁江山之势。看到我们的同胞见面寒暄,高声阔谈,谁都能够理解,平时都在各行各业里打拼奋斗,难得聚首,总有说不完话,道不尽的谈资,可是,从演出开始至终,一直勾肩搭背,高谈阔论,如入无人境地,的确影响他人兴致。怎么感觉更像是在酒席上联欢,到处走动,握手致意,交流名片,互让零食,喝水声、咀嚼声、交谈声、嬉笑声声声入耳,惊动邻座,让人顿生不快,尤其遭到德国人的“感冒”,看到我前边的一对德国老年夫妇,女士频频回头向说话人微笑示意、提醒,可是我们的那位男同胞竟然没有一丝地察觉,也绅士般地回敬那位女士以微笑,再看她身旁的德国男士,也早没有了听音乐会绅士的风雅,一边用手捂着那一边的耳朵,一边用力地耸肩,使劲地晃着头,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些中国人!典型的中国人!”
此话入耳,让我很不舒服,这比被人骂了一顿都难受,作为中国人,尽管平时对我们同胞粗俗无礼,积习难改看不惯,但是我们通常情况下,还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理解。可是,现在看到德国人表示出的反感和厌恶,如鱼鲠在喉,这不仅影响周遭我等同类欣赏美乐,而且这不代表所有的中国人行为,还不等我上前制止,看到后边的一位女同胞,勇敢地现身“说法”,对着那位男同胞,如此一番耳语,以后的交谈不如之前那么高声激昂了。
欣赏音乐会,是人们在音乐艺术天堂里遨游,是人心灵净化,超凡脱俗的视觉、听觉飨宴,所以被人誉为高雅艺术。当然,这个高雅殿堂也不是人人消受得起,不仅是经济开销上的,而且对不懂得音乐欣赏,不晓得其中妙处的人,恐怕也是个折磨,或许还是噪音吧!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压根儿就不是什么高雅之人,我也装不来”,即使你不是高雅之人,只要踏进这个殿堂,你就要遵守规矩,就像你出入公共机关办事一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即使你是人生第一次,不晓得那诸多的礼仪、规章,那么你也不要忘记最起码的入乡随俗呀,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中国人不是常说:随大溜儿吗!语言不通,规矩还是要遵守的,语言不灵,礼貌还是要讲的,至少你还有一双察言观色的眼睛吧!先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
再不济你谦虚一点,静下心来,看看演出节目单上的听音乐会的温馨提示:着装整齐,入场后不得大声交谈,随意走动,关闭手机;迟到的观众被安排在演奏厅外等候,直到下一个曲目开始前入场或在乐章之间的间隙入场,就进入座,尽量按时入场;有些大型作品由若干乐章组成,乐章与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隔,甚至有的乐章还带有雄壮的结束感,但恰恰这里不能鼓掌,因为整部作品还未完,作品的中间是不能鼓掌的;献花要在全部正式曲目演奏完毕之后,演奏者谢幕的时候;闭幕之后听众不要匆匆离去,以热烈的掌声请出指挥并继续欣赏返场曲目,使音乐会达到高潮,也是听众互动配合的礼貌行为。
我们可以有各种道貌岸然的理由和借口,特立独行,不去附庸风雅,不会随溜媚俗,可是我们身居海外异乡,俗语道:“站在(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家里我们也许没有什么教养,敢与天斗,敢与地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妄、无知无畏,文革时批判过这些资产阶级的绅士、小姐作风,可是今天我们正是在这“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生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要懂得人家的游戏规则才行。
再说了,现代人最起码的礼貌、文明、素质也要有呀!现在国内不是流行说,要提升做人的道德底线吗?这底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一言以蔽之,就像你再头痛、有抵触情绪,就是不爱学德语,可是你出门办事也要讲德语,看电视、听广播还是德语,这是你的现实语境,别无选择。
不是我唬人,你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是“中国人”的代名词,人家不会说你什么什么的,会说那个中国人怎么怎么的,不是吗?要想在外混,就先学会待人接物最起码的礼貌,着装不得体也无伤大雅,至少要讲一下个人卫生吧!有些同胞实在不敢恭维,比如体味酸臭、口臭熏人等不拘小节,全然无知无觉,还真不足挂齿,点到为止吧!嗨!其实我的毛病也不少,心里知道就是难改,让我们共勉!争口气,就别再给咱中国人添堵、丢份儿了,入乡随俗,他乡生存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