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姥姥的旅美见闻

(2012-02-07 11:02:30) 下一个
2000年8月我和先生赴美探亲,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一气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才到达地球的那一边――美国。当然,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像我们这样与共和国同龄的普通百姓要想出国那可真是天方夜谭了。初识美国一踏上美国国土,第一印象就是天空真蓝,朵朵白云飘着,感觉天地间距离很近伸手就能触到云彩似的。记得中秋节晚上,月亮又大又圆,素影婆娑,仿佛嫦娥曼舞蹁跹……。不禁想起年青时代批判所谓“崇洋媚外”者,“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之说。现在看来抛开政治色彩不谈,确实是环境保护得好,污染少、空气洁净、视觉使然。当时我们住在俄亥俄州,正值中秋,广袤无垠的玉米齐刷刷地覆盖着大地,没有村落,没有电杆电线之类,也没看到有田间劳作的人。女儿告诉我美国基本上没有农民,只有农业工人。一般是飞机播种,地下有自动灌溉系统。土地是种一年休耕几年不等,因而不贫瘠。收获时也是机械化,人力很少。美国农业现在已实现了专业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点滴人权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以车代步,高速公路非常发达。我们驱车前往华盛顿的途中,高速两边几科都是树林,生态环境非常好,影影绰绰中还能看到林中人家。联想到我国近几年高速公路发展也很快,只是路边树木少了些,旷野地多了点。当行驶到马里兰州时,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郁郁葱葱。车窗外,我偶然看到一座小山头上有一户人家,就随口讲了一句“这家人真怪,孤零零地住在这个山头上,多不方便啊!”女婿开着车接过话说“这是人权!”我更加不了解了“怎么会扯上人权呢?” 女婿说在美国比较自由,在国家和本州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适合的地方建房居住。政府负责修路、通水电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人生活生存的起码条件,政府必须要做到的。我恍然领悟,此前对于人权问题的理解限于政治范畴多一些,如此看来应该更广义些才是。免费参观首都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联邦政府各机构、国会和最高法院都在此。城市职能比较单纯,就业人口约50%为政府职员,城市建筑风格欧式居多。白宫每天上午10时前对外开放,有幸者还能在院内遇到前总统克林顿夫妇,甚至还可以交谈几句,国会山也是每天定时向游人开放供参观游览。当然,这都是“9.11”事件以前的事,现在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免费开放的林肯纪念堂,肯尼迪艺术中心、国家图书馆;历史、自然及航空博物馆等因为都是免费参观,节约了不少门票开支,当时我们国内博物馆、公园大多数都收门票,甚至大门票套小门票,国人往往都望而却步。不过,现在好多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很大的进步,许多博物馆、公园、艺术馆都已免票开放。就说我们湖北省博物馆吧,建筑风格、设施配备堪称一流,馆藏文物弥足珍贵,文化底蕴厚重,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尤以青少年居多。肯尼迪艺术中心令人难以忘怀,倒不是它的规模、设施及许多国家赠予的珍贵精美的各类礼品,也不是曾经在此观赏过演出的政要名流的足迹,而是热情负责的导游兼讲解员。那天,中收大厅有四五个佩戴工作牌的老人,主动接待我们的是位老太太,她首先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她说她喜欢中国并告诉我们当月月底将有一个中国艺术团在此演出,她迈着略显蹒跚的步履带我们一家四口人楼上楼下地游览,详尽地介绍了各个演艺厅、陈列品等等。我和先生虽不懂英文,但她那和蔼慈祥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原来我们在大厅看到的几个老年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工作者,女儿告诉我们,给我们解说的这位老人已经74岁,当了15年的义工了,她非常喜欢和热爱这个工作,现在年纪大了,一星期来这里工作三天……。我顿时肃然起敬,想不到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竟然还有思想境界这么崇高的人。参观结束了,她和我及女儿拥抱吻别并感谢我们能聆听她的讲解,这又令我着实感动了一番。领略纽约美国是移民国家,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生活在这里,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其中83%为欧洲移民,12%黑人。英语中美利坚和亚美利加为同一词,被誉称为民族熔炉,是几乎容纳了全世界各民族的人。纽约就是一个缩影,它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也是全国财政金融和文化艺术中心,还是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门类繁多,商业、金融业繁荣,街上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处处可见,比比皆是,中国人也不少。在曼哈顿区的唐人街犹如在国内大城市里一样。街头林则徐的铜塑像、中国式的商店、餐馆甚至占道的摊贩、中文广告、中文招牌等等,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虽说是在异国他乡,倒也没觉得特别陌生。华尔街、哈德孙河上的大桥、第四十二街、时代广场、老火车站及一些摩天大楼等经历了岁月沧桑显得有些破旧,但仍不失为构成纽约国际大都市重要的元素。联合国总部大厦坐落在纽约第一大道上。远远望去飘扬的万国旗中五星红旗十分醒目。大厦广场上,一把扭曲的手枪雕塑象征着要和平不要战争。至今我们虽然仍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000年时,世贸大楼巍然矗立,对比之下曾是世界最高建筑的帝国大厦黯然失色。那时我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游览大厦时在五彩缤纷的各国成员国国旗中没有我们的五星红旗,多少感到有些缺憾。可悲的是“9.11”事件摧毁了双子楼,现在世贸大厦已是一堆废墟了。再识美国 2005年5月我和先生第二次赴美探亲,住在印第安纳州拉法叶市的普渡大学。普渡大学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公立大学,也是世界大学排名百所之内的名校,尤以工科为强项,对留学生比较慷慨,以中国和印度的留学生最多。值得一提也是引以为豪的是我国导弹元勋之一的邓稼先先生就毕业于此。这一次在美国住了近半年的时间,有机会游览了美国西部、中北部及东部的一些地方,颇有感触。如拉斯维加斯就是建在内华达州沙漠上的一座赌城,尤其是新城汇集了世界历史名建筑的风格,富丽豪华的酒店、宾馆鳞次栉比令人叹为观止。赌场宽敞、堂皇、安静有序,侍应生不时地穿行递送酒水,大多数赌客都很绅士,这样的氛围大出我的想像之外。记得在澳门参观赌场时,可能是人太多了,场面嘈杂,人声鼎沸,赌客兴奋的、沮丧的、暴躁的千姿百态,溢于言表。厅内烟雾弥漫,与香港电视剧中的场景不无一二。 举世闻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在亚利桑那州,那远至天际的千岩万壑、峭壁悬崖、不测深渊的奇特地貌蔚为壮观,令人震撼。据说我国的西藏大峡谷是世界之最,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开发而已。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古迹很少,对认为是古迹的东西非常珍惜。游览亚利桑那州的伦敦桥时看到一边桥栏杆上挂着星条旗,而另一边栏杆上挂着米字旗很是耐人寻味。原来这座桥还真是从伦敦原封拆迁过来的。这座桥1831年建造于伦敦,1962年经历了100多年的岁月沧桑,不堪交通重负被美国商人购买,1968年开始拆迁,整座大桥的一砖一石,栏杆桥灯等等所有构件一应装船海运到亚利桑那州重建,1971年完工开放,作为旅游景点,也算是一个古迹吧,其整个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很有意思。说到历史,美国有的州就有所谓的“保留地”。我曾到过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那里的居民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等等保持着十八世纪欧洲人的传统。出行自行车、马车代步,没有汽车。晚上用汽灯照明而不是电灯;生活用品、小商品手工制作居多。无独有偶在加利福利亚州参观丹麦村时也是类似情形。十八世纪丹麦移民开始在这里生活,已经两个多世纪了,一直保留着许多当时的风俗习惯。街道、房舍就像安徒生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非常漂亮,也很有特色;小工艺品、甜点、糖果巧克力等都是手工制作,非常精美。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曾专程访问过这里。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城市,也是最大的交通枢纽,它坐落在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畔,芝加哥河横贯市中心,直通密歇根湖。河两岸高楼临水而立,底层窗户在水面上,再上面有露天咖啡座、步行街道等等。一座座路桥连接着一条条街道,路桥间距很近,交通非常便利。河面上游弋着大大小小的游船,游客可乘船沿河观赏都市风光,穿行在座座桥下,再入密歇根湖,看帆船点点,湖鸥群翔,别有一番情趣。前几年我们武汉就有被称作是“东方芝加哥”的说法。可能是地域特点相似吧。武汉有“风水宝地”城市湖泊面积最大的东湖;有外国人感叹的“上帝赐予的黄金水道”长江,上有三桥飞架南北,下有隧道贯通两岸,交通九省通衢,铁路四通八达,而且长江要大气得多。这些方面还是可以和芝加哥相媲美的。作客人家二十岁的美国姑娘蒂芬妮是普渡大学在读的学生,并在女儿的办公室兼职一份工作。她要结婚了,热情邀请我们全家参加她的婚礼,我们欣然接受。这是我们第一次直接接触美国人,亲眼目睹美国平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那天女儿的秘书麦当娜及其丈夫大卫和我们同车前往。婚礼在小镇的公园里举行,草坪上支起一个硕大的帐篷,里面隔着红地毯过道共摆了三十多个白塑圆桌,每桌围放八个座椅,桌上有八小袋彩色巧克力豆;入口处放有矿泉水,用者自取。红地毯里端的白色拱门扎满了鲜花翠柏非常漂亮。人们陆陆续续到了,几乎满场,我们是唯一的外国人,看到我们的,都很礼貌地向我们问好。天气很热,女士们身着夏装,裙装精神亮丽;讲究的男士西装革履,打着领带或领结,虽然风度翩翩,可脸上汗如水淌,湿透了领口,仍是泰然自若,可见美国人是很注重礼节的。婚礼在喜乐中开始了,由手持圣经的牧师主持仪式;六位伴郎、六位伴娘、两位捧婚戒的小花童的阵容突出了婚姻的神圣,仪式进行了约半个小时,程序与影视中的西式婚礼相似,就不再赘述了。 “婚宴”在公园的休息室里,靠墙桌上摆有蛋糕、巧克力、冰淇淋、水果沙拉等各类甜品,大家自觉排队依次选用,和谐、自然。整个婚礼,人们多以掌声、拍照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场面显得隆重而不失热烈;简约又不失排场。看来举行婚礼的根本单方不分国家或民族都是相同的,形式就各不相同了。可能是工作关系很融洽吧,女儿的同事麦当娜和简年龄跟我相信。处于对女儿的好感和尊重,对我和先生也很友好。简的丈夫在拉法叶开了家意大利菜式的餐馆,她诚挚地邀请我们去看她家的餐馆并介绍我们给她的先生认识,且一定要请吃饭。周六中午我们应邀前往,餐馆不大生意还不错,凑巧女儿和简都熟识的律师布兰特也来用餐。这个近花甲之年的老先生非常幽默。很礼貌地打过招呼后,即兴赋诗说要送给露茜(女儿的英文名),接着就断断续续吟诵起来,大意是中国姑娘美丽、聪明又善良,为我所爱云云。我们是听不懂,女儿翻译给我们听。有点好笑但也感受到美国人的诚实、坦直,也不乏热情。虽然饭菜不是很可口,但友情可见。麦当娜更是热情,定要邀请我们到她家作客。听说美国人主动邀请到家里作客,那就是给予最高的礼遇了,尽管是寻常百姓家。参加蒂芬妮婚礼时,就认识了麦当娜及其丈夫大卫。那天到她家,虽然语言不通,可还是象老朋友似地十分高兴。象许多美国普通人家一样,院里有大树、草坪,房屋周围种满了玫瑰及叫不上名的花,门口花盆里插着小国旗,门上悬挂着自编的花环。大卫退休前是个高级木工。他告诉我们,房子是他亲手盖的,许多用具,家具也是他亲手做的,而房内的布艺、小摆设、小装饰大都是由麦当娜亲手缝制的,我们不得不佩服这对夫妻的勤劳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午餐是在阳光房用的,餐桌上一个大玻璃盘上摆有牛肉卷、鸡肉卷、猪肉卷、火腿卷及火鸡肉卷,中间是黄瓜段、西芹段、胡萝卜段、西兰花及小番茄;旁边放着咸奶酪和调味酱;另一个玻璃盘上则是香蕉、草莓、苹果、甜瓜、胡柚等水果沙拉;一个精致的小滕筐里盛着新烤的小面包;一大冷水杯的冰红茶是刻意为我们准备的。想着中国人喜欢喝茶;另一大冷水杯里是冰橙汁,看得出来这是主人精心准备的一顿午餐。对照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这也许算不上请客,可对于饮食简单的美国人来说,可就是很丰盛的了。似乎忘记了语言障碍。大卫像老朋友见面一样侃侃而谈,当看到我们略显尴尬的神情时才意识到我们原是不懂英文的,就歉意地请女儿告诉我们,他对中国很感兴趣,想知道中国是什么样,人们是如何生活,有无养老金等等,并风趣地说如果到我们家作客,他也会是这样的。大家会心地笑了。美国家庭年收入超过4.5万美元的就算中产阶级。显然,麦当娜和大卫不属于那个阶层。他们住的是没有地下室的平房,大约有二百来个平方,庭院也不是很大,还拥有一个十几英亩大的湖泊。儿女们已成家不在身边,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家,可生活得平实、知足、幸福。结识大卫和麦当娜夫妇使我对美国社会多了一点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善意与友情。这次作客的经历将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之中。家住麻省 2007年11月我们第三次赴美探亲,女儿女婿已在麻省(马萨诸塞州)工作,家在靠近波士顿的韦斯里市。麻省可算是教育大省。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世界知名学校很多,如在波士顿剑区桥的哈佛、麻省理工;牛顿市的波士顿学院;韦斯里市女子学院等等。令学子们向往的闻名遐迩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优秀人才的摇篮,全球的政界、商界、医学、法律等领域的许多精英都曾就读于哈佛。我们慕名前往,校园里最显眼的是创始人哈佛先生的塑像,其次就是位于左边矗立的中国式龟碑,碑正面全是中文镌刻。那是1936年中国留学生在300年校庆时捐建的,上面留有其名。说实话,单论校园环境我国北大、清华、包括我们武大并不逊色,不可否认在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科技含量、学校财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韦斯里女子学院始建于1870年,1875年招生开学,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名校。校园环境幽雅,山水相映,卧冰湖畔的红砖房曾是文学艺术社的活动场所,1913年宋美龄就读韦斯里时,经常在这里参加活动,诵诗、弹琴,至今还留有用中英文介绍她的文字;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先生也毕业于此;另外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前总统夫人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在他国,凡是遇到有关中国的人和事都会情不自禁,亲切感油然而生;看到中华民族杰出人才的足迹,往往由崇敬之情引发自豪之感,也许这就是歌中所唱的永远改变不了的民族情结和中国心吧。书业一瞥麻省属美国东部沿海地区,较内地发达开放,文化气息浓厚。无论多小的城镇大都有图书馆及规模不等的书店、书行或书局。图书馆的费用由政府开支,完全是公益性的,可免费借阅书刊杂志、查找资料等等。我曾到过韦斯里市图书馆,馆厅畅亮、整洁,书、刊、电子出版物等分类精细,意外的是还专门设有老年人阅读休息室。巴诺、博德里、亚马逊公司是三大图书销售商,它们的连锁店几乎到处都有,同时也从事网络销售。它们有些经营方式与我国明显不同。一定规模的书店大都提供座位、免费上网、免费饮用水,有咖啡座、娱乐室亦可休闲。顾客随意浏览选购,也可以就座阅读,从开门到打烊没有谁会盯着或告诫不要翻脏弄破或看了一天不买而遭白眼。可以说,书店毕竟不同于公益性质的图书馆,盈利为本,无可厚非。而这种不是纯商业性质的销售模式在我们国内鲜见,应该算是一种重人文、人性化的书店文化吧。美国图书市场一般越是畅销,越是普及的书价格越便宜,如《哈利•波特》一套7本才50多美元,比较消费水平与收入比例,确实不贵。而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书籍价格就高,其印刷质量纸材属上乘。大学教材差不多每本都在百元以上,如《分子生物学》单价110多美元,而《大学化学》则160多美元。在市场经济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定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还是值得研究的。《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有着100多年历史,波士顿的《环球报》及《时代周刊》等是美国很有影响的传统媒体。由于美式的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多以国内报道为主,国际方面重大的、突发的事件时有报道、评论,现在由于经济危机,再加上新媒体如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冲击,新闻出版业受到直接影响,有的报业集团甚至濒临破产。这种无奈的局势在经济复苏之后能否出现转机尚难预测。我们居住的社区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印刷品、广告,也有杂志。每到周末信箱里满是商场的、大型超市的、厂家直销的、专卖店的单张或成册的彩页广告,林林总总、五花八门,都是直接介绍商品、折扣信息等,仅此而已。每隔几星期各家门口就会放一本塑膜包着的大部头电话簿,与我们武汉的“黄页”电话号码很相似,是赠送的,印刷质量及纸张都不错,可想而知,印刷行业的效益应该不会很差。在美居住的时日里,最令人满足的就是能看到中文电视、中文报刊。美麒麟电视台可提供我国中央四台、十一台、北京、东方、凤凰、湖南等二十多家卫视台节目,因为时差原因,虽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新闻联播”、“ 焦点访谈”等重要栏目,但还是能够知晓和了解国内国际的形势、事件等,当然也能欣赏到喜爱的文艺节目,这可是我们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粮。中文报纸《星岛日报》、《明报》是香港办的,《世界日报》是台湾“联合报”系的,在华人社会发行量、销售量最大,影响也最大,有订阅、有零售,观其内容,时事报道大部分还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引人注意的是一些华人商店、餐馆、超市进门一侧摆放着可任意拿取免费报纸、刊物,有英文、中文两种。中文刊物《侨报周刊》、《东周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历史知识、古今中外传奇故事、人物、娱乐圈等等可读性强的,往往被一拿而空,很受欢迎。中文报《号角》由华人教会主办,宣传基督教教义、传教、佈道信息、信徒见证、人生感悟等等也受欢迎。波士顿中国城有几家中文书店,都不是很大,我曾逛了一次,名曰“世界书局”的书店,乍看店名以为规模一定不小,进去则不然,店面约有五六十平方,相当于国内的书屋,进门两侧挂满了畅销书、光碟的广告海报,围墙框架和中心柜台码满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图书、期刊、杂志和音像制品豁然映入眼帘的“康熙大帝”让我激动不已,那可是我们长江文艺社出版的。有精装的每本29美元、有平装的每本15美元,听老板说此书卖得不错。真想炫耀一下本人就是来自湖北出版行业的。当然也有再版的“红楼梦”每本11美元;“三国演义”每本10美元;“水浒传”每本8.5美元;“读者文摘”3.5美元。如果折合人民币的话,售价略比国内高 ,但就美国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相比较,书的价格还是不贵的。书局的经营方式与国内书店大同小异,我浏览翻阅着犹如在我们文化城图书市场徜徉一般。去日有痕临大西洋岸的海滨城市波士顿是美国历史的见证。1773年以倾茶事件为导火索,爱国志士们策划独立运动,起草联邦宪法,以致后来的独立战争的发起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当年爱国者的足迹如聚会的小酒馆、巡逻人罗伯特•纽曼最先发现英军的地方大教堂、独立战争功不可没的报信人银匠保罗.李雅尔的故居(波士顿最老的房子);红砖铺就为标记的自由之路,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并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缅怀、体味,寓历史知识,爱国教育于其间。 追溯历史,英国人最早就是从波士顿一带登陆美洲大陆的,迄今仍称新英格兰地区,波士顿有全美第一条铁路,第一个地铁,充满欧陆风情的查理斯河畔、港口、码头、老火车站、街道、教堂及城市建筑,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无穷。诚信互动 去年5月份,美国经济开始滑坡,次贷危机、金融海啸征兆显现。政府采取一次性退税政策,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以促进生产,刺激经济。有关部门通过网络将这一政策公布于众,具体标准是17岁以上有收入的纳税人每人600元;17岁以下无收入是、者每人300美元。女婿在家里网上填报了收入与纳税情况,家庭人口及应退税数额等,一星期后便收到了退税款已到帐的通知,没有经过所谓的查证、核实、审批、发放、签收这些程序和手续,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就落实到位了。过程简单,时间之速,效率之高是难以想象的。一次,女婿陪我们带着外孙到动物园游玩,门票价格:成人12元;老人10元;儿童免票,女婿如实购票。我问他老人票售票员看不看证件或看不看是否是 两位老人,女婿回说什么都不看,凭自己说的几位就是几位。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80多岁的父亲从台湾回来探亲,一起参观武昌首义纪念馆的往事,购票通告上写着“门票5元(人民币),老人免票。”购票时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我说有一位老人,售票员要看老年证,我们说没有;要看身份证,我们说也没带,但你可以看一看是不是老人?回说:看也不行,也必需有证件。那我们就无话可说了!看起来一件小事,一张门票也不算什么,只是感觉相互间诚信的内涵打了折扣,人情味、人性化的东西少了许多。诚实主、守信、守时、守序是美国社会备受推崇的公德。不论于公于私,如有不诚实的记录,就很难改变成见,会遭受质疑,有过到美国使(领事)馆签证经历的可能都知道这一点。感受和谐美国特别注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各地都有政府指定的自然保留地,而且不允许对保留地有任何个人行为,以免影响和破坏其原始生态。因此树木、湖泊、湿地、草甸遍布,赖以生存栖息的野生动物随处可见。一些招人喜爱的梅花鹿、松鼠、野兔、白天鹅、野鸭、鸳鸯等经常出没,就是走近它们也不躲避,依旧悠然自在。像这样在大自然中零距离观赏动物实在是非常愉悦的快事,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现其中。与美国人打交道,虽然语言不通,但从神情上可以感觉到还是很友好的。路上遇到会主动打招呼,有的开着车还会招手示好,看到行人等待过马路,还在行驶的车立即停下来手势示意行人先走,车多时长龙般停一溜。如此礼遇体现了人为先、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几乎天天到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常经过的路边人家慢慢熟识了。一天,一家的男主人看到我们突然大声洋腔的用中文说:你好,恭喜。我们有点惊讶,但也很高兴,感觉距离拉近了许多,只是无法更进一步交流。自此,每次看到我们,就用中文说你好,我们则用英文回应,像老熟人似的。许多美国人喜欢养宠物狗,溜狗时绝对手牵,另外还拿着塑料袋,以备狗溺便后随时抓起来扎好,丢入垃圾桶,公共意识可见一斑。除了特殊地方,一般公共场所都没有请勿吸烟的示牌,原来美国人自觉地不在室内包括自己家里吸烟,以免影响家人及他人,已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在公共场所如餐馆、巴士、火车站、地铁、候机厅以及前面提过的赌场,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大都干净、安静、人多不乱。很少看到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地夸夸其谈,无所顾忌的接打手机或无目的的走来走去那些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讲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一般美国人的业余生活比较简单,节假日到户外活动的多。有驱车到海边游泳的;有自带游艇冲浪的;有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的;有静静地坐在草坪上观景、看书的;还有朋友相约到公园烧烤、聚餐、聊天的;到树林里采蘑菇、到果园里摘水果等等。这种贴近自然,自由自在的休闲方式,即有诗意又有意境,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很值得推崇。我们居住的韦斯里市治安环境良好,商店、住宅都没有防盗门、防盗网之类的装置。放在家门口的邮包、邮件不会丢失,留在外面的东西大至汽车、游艇、小船,小到儿童玩具都不用担心被窍或捡走,可谓路不拾遗。如果用有教养、有包容性、讲社会公德、整体素质较高来形容美国大多数公民的话应该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真爱无界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牵动了人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美国媒体也不时地报道有关情况。社会各界及一些华人社团、教会自发组织募捐。女婿工作的生物制药公司、女儿工作的大学就是以职工捐多少,单位就另出多少的方式,一并通过红十字会转交给中国的。在波士顿中国城的“中国超市”门前,我曾看到在志愿者挎着写有中英文字样的“中国汶川”募捐箱前,人们纷纷解囊的情景。看到那么多不同肤色、不同人种的美国人伸出援助之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真是感慨良多。曾几何时,我们勒紧腰带无偿援助自己阵营里所谓“同志加兄弟”的国家,最终得到的是小人式回报,甚至反目成仇。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不论那个国家或地区遭受到不可抗拒的巨大自然灾害时,都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救援和帮助,一定意义上说摒弃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政见、不同信仰而伸出援手是一种境界,是传统的人道主义和现代的国际主义的一种诠释。邻居家王奶奶来自江苏徐州,每天接送乘校车的小孙女上学放学。有一次她坐在路边等候接放学的孙女,没成想凡经过的美国人都停下来关心地问她是否需要帮助,甚至有位跑步的男士在不远处一直很关切地注视着她。她在美国已定居几年能听懂几句英语但不会说,无法解释清楚她是在等校车,直到校车来,看到她起身,大家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才纷纷转身离开。因为在美国像王奶奶这样如果身体不适或行动不便老人,大家是有责任有义务也乐于给予帮助的。因此,如果说因为陌生而冷漠、因为冷漠而仇视是社会的阵痛和文明颓废,那么因为同情而博爱、因博爱而助人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升华。实话实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之首,在国际事务中总是称霸,充当国际警察干涉别国内政,扩张势力范围甚至武装介入挑起战争,遭到世界人民强烈谴责。有时也能主持公正和道义,援助这个,帮助那个,貌似和平使者。纵观美国政府的一些对外政策及其行径,有时很矛盾,美国到底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国家是很难严格定义的。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对美国人相互交往的有些方式很不以为然,比如邀请朋友到餐馆吃饭,就坐后各点各的菜,用完后各付各的帐,所谓“AA”制,合着就是结伴吃饭。我们中国人可就实在多了,既然是“请”朋友,肯定是请者做东买单,以表达诚意,表示友情,毕竟我们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的大国民啊。除了国家宪法,美国各州还有自己的地方法律,麻省的法律就有一条,允许同性恋及同性恋者结婚。我曾在波士顿遇到一次同性恋者大游行,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出想像之外。他们举着标志性旗子,有步行的,有乘马车的,还有大型彩车,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众目睽睽之下,作亲昵状,猥琐态,实在令人反感。游行队伍中不乏一些儿童,可能是被收养在同性恋家庭的。观看的人也很多,有鼓掌的,有喝彩的,也有冷眼相向的。主要街道禁止车辆行驶,还有警察维持秩序,游行进行了四个小时,像是盛大节日集会似的,真是不可思议。中国之傲 2008年北京奥委会举世瞩目,海内外中国人翘首以待。开幕式那天是美国东部时间星期六的早上八点,人们早早起来期待着看实况转播。不知什么原因,具有转播权的美NBA台没有同步播放,而是推迟到晚上八点播映,还不是完整的实况转播,剪辑了不少画面,其间又插播了许多广告和北京的风光片。尽管如此,开幕式场面的恢弘、气势的磅礴,声、光、电高科技与艺术策划几近完美结合,演绎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画卷,美轮美奂,寓义博大、精深。令老美膛目,让中国人振奋。自此许多美国人开始注视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毕竟美国人眼里的那些唐人街、中国城是上世纪以远的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的一隅。与改革开放后今天的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比拟的。女儿的同事形容京奥“无与伦比,上帝之作”。几乎天天提到有关中国的话题,如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甚至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还饶有兴趣地到中国餐馆品尝中国菜。有一个同事到纽约出差,还特意打来电话问女儿唐人街哪一家的小笼包子好吃。以我之见,北京奥运会最大的成功就是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了中国,让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对我们另眼相看。今天的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日益繁荣富强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美居住的那些日子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为我们国家的强盛而骄傲,为自己是中国人自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