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

心知所见皆幻影, 敢以耳目烦神工 。。。
个人资料
正文

莫高窟 (余秋雨 的 \'莫高窟\' )

(2006-09-12 10:33:28) 下一个

翻照片想起 余秋雨 的 “文化苦旅” 里的 "莫高窟" 。

一开头是这样的: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
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
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舜逐三苗于三危“ 余秋雨 因为这句话受了不少的批评。 有些很刻薄,有些很中肯,不管怎样,我还是因为读了他的文章才知道了“三苗于三危”

有人把这种叫-创造性误解  :
“创造性误解”的话,是钱钟书先生的创见。“创造性”与“误解”是两个意义相悖的语词,组合在一起,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误解”居然还有“创造性”,“创造性”竟可出于“误解”。古往今来,文化艺术的演变、发展中,确有如此微妙的现象。
  。。。。。。

余秋雨在《莫高窟》一文里说“《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是,古籍中只见《尚书》作“窜三苗于三危”,《孟子》作 “杀三苗于三危”,《史记》作“迁三苗于三危”,而《山海经》里始终找不到有此记载,更不见“逐”字。

    读书时,面对出于名家之手的“创造性误解”,深感必得另具一只视眼!-[殷惠中]  



三危山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


我只是想象不出,便去看了许多,搬几张上来:

北魏的遗存 - 九色鹿本生
 
隋朝 - 披帛女像
 
唐代 - 飞天
五代 - 妖女
元代 - 婆薮仙

莫高窟,我没有去过。 三年前第一次读这篇散文,我说,我想去看看。 后来,劳工拿着公家的钱和时间一个人去了, 孩子们还没放假,我没有时间。  他回来后说,莫高窟没有意思, 有意思的是去莫高窟的路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