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自由的代价就安全感”
他说现代人虽然心中渴望自由,但实际上做出来的都是逃避自由。 人们真正恐惧的不是没有自由,而是缺乏安全。 传统社会安全但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但不安全。 真是这种不安全的自由让人们实际上做着一些“逃避自由”的事情。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出于对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极权主义盛行的疑惑,即:一战以后,西方已建立民主政治体制,为什么人们还会对希特勒这样的纳粹领袖狂热臣服并趋之若鹜?(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天朝这种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人作为社会上的个体,实际上很压抑的。为了避免成为社会上不为人待见的“另类”,只有放弃自我,臣服权威和强权,甚至去主动迎合讨好强权和统治者。比如那些官员和教授们,刚看到上面的脸色,马上会猜测长官心里在想什么,然后第一时间“为上分忧” 。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变成趋同性很强的“机器人”, 也可以说“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但这种力量的背后来自于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为了自身的“安全”,甚至伤害他人和自己也在所不惜。 假药,有毒食品,道德沦丧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外,就是无止境地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利。对金钱和权利的渴望成了压倒一切的嗜好与荣耀。 “因为“他越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便越需要拥有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渴求权力并不根植于力量而是根植于软弱。它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
比如不知疲倦的工作,同时始终不能放松自己、享受生活——通过内在的强迫性努力缓解对人生和未来的焦虑,获得些许安心。而这种强迫性的疯狂和焦虑往往还会影响到对下一代的态度,造就一大堆赚得盆满钵翻的补习班,一大批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而被迫牺牲童年的小孩,一大帮为了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操碎了心的家长。”
“比如合群——通过与他人趋同获得某些安全,因为如果与众不同,就会被孤立,而孤立则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不可控。
比如麻木——个人的孤立和无能为力感是如此令人恐惧,所以必须让自己选择性的忽视它,将它“掩盖在日复一日的固定活动中,掩盖在与私人或社会关系中得到的肯定与认可中,掩盖在事业成功中,掩盖在任何一种分散这方面注意力的方式中,掩盖在‘娱乐’、‘社交’、‘升迁’中”。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充实,实则迷茫。
接下来描述的这样一幅场景,想必很多人可以感同身受:早晨衣冠楚楚挤地铁,一身臭汗到公司,马不停蹄开始工作,为完成绩效向客户陪笑脸说好话,为升职加薪向老板献殷勤表忠心,午间不忘人模狗样喝杯咖啡配上旁边的绿植或多肉自拍发朋友圈秀一下逼格,晚上是例行的加班或应酬,深夜回到家看一眼孩子倒头就睡,闹钟响起又是打鸡血的新一天。
只不过,会不会在某个时刻,对着洗手间镜子中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轻轻问一句:你究竟是谁?” - 来自知乎评论
当自由与安全发生冲突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自动放弃自由,走过去站在独裁者的身边。自由是奢侈品,而安全则是生存下去的必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微信上和社会中很多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冷漠麻木,越来越多岁月静好裱的出现。
弗洛姆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出了理想化的药方,即,通过真正的自发活动建立积极自由,投身于真诚的爱和创造性的活动——这需要在一个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才可能实现。
在那样的社会里,文化的目标就是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生命再不需要通过所谓的成功,权利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少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