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财新网】专栏)
最近国务院下令国家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做全面审计,意在为这个潜在的金融“定时炸弹”做拆解准备。此次中央对地方债务规模进行全面摸底,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地方政府违规融资行为的虚实,而是要揭开地方政府债务近年近乎失控的真相,赶早控制财政风险,以防引发金融危机。
国务院此令一出,沪深股市便大跌。很显然,地方债务的黑洞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之一。中国金融体系蚁穴密布,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危机此起彼伏,以前的所谓种种监管毫无效率和质量可言。
可怕的是,地方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风险又有多高,到现在还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也正是事态失控危机蓄势待发的朕兆。根据审计署2011年夏季对31省的三级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债务余额共10.7万亿元,但坊间评论多言实际规模远不止此数。
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期间,审计署又对36个地区政府跟踪调查,发现2012年底这36个地区(占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近32%),其债务余额共3.8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增速如此之快,让局内人士倒吸了一口冷气,事态若不及时得到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眼下,地方债务最大的风险来源在于其不透明性,不管是规模还是信贷工具(是通过信托还是基金形式融资等等),监管部门都无法掌握,遑论把控风险的来源和规模。
本质上,地方债务问题乃是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和过度金融监管的共同产物。中央多以GDP作为衡量官员政绩的标准,倒逼地方官员对投资的疯狂渴求。根据审计署调查结果,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的举债多来自商业银行,所得资金大多用作政府主导的公共基建项目的资本性开支和房地产开发,而各方也通过寻租瓜分利益。
在风暴中心,赫然醒目的便是土地财政,因为卖地收入乃是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一旦地产市场有个三长两短,金融风暴便在所难免。根据审计署第二次调查的结果,超过一半地方政府依赖卖地还债,地区债务余额超过54%都必须通过卖地偿付。所以地产泡沫和地方融资平台紧密相连,一沉俱沉。
要防患于未然,必须从制度改革入手。根据IMF今年7月对中国进行的《the 2013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Discussions with China》,如果把地方融资平台和预算外资金包括在内,中国政府债务规模估计已达GDP的45%;财政赤字则达到GDP的10%,这反应中国的财政状况远没有官方数据描绘的那么健康;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偿付能力在不断恶化,银行系统坏债风险加剧,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成问题。
如今国务院严命审计署查清楚地方债务黑洞的险情规模和违规融资的泛滥程度,想必会出手切断一些债滚债的庞氏融资链条,或将引发小规模的金融震荡,籍由此倒逼地方政府改弦易张,放弃投资泡沫,加强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控制房地产泡沫暴力破灭的危险。
实际上,地方债务恶性膨胀已经对经济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形势危急,中央必须对财税分配制度进行新调整,培育和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把地方债务融资制度化和透明化。变则通,不变则大难临头。
作者:公民经济学家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