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l
cancel
cancel
cancel

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个人资料
正文

贝多芬: 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 Op.106 (锤子键琴)

(2017-06-03 09:51:30) 下一个

贝多芬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 Op.106

钢琴:Daniel Barenboim

1. Allegro
2. Scherzo. Assai vivace (12:55)
3. Adagio sostenuto. Appassionato e con molto sentimento (16:00)
4. Largo – Allegro risoluto (36:57)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 Op.106

第二十九号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此曲是献给鲁道夫大公的,创作于1817-1818年。当时,伦敦钢琴制造商布洛德沃德(Broadwood)送给贝多芬一架出色的钢琴,当时英国制造钢琴性能上举世闻名,贝多芬因这一架钢琴而产生了这部巨大的奏鸣曲,因标题上贝多芬称为“Hammerklavier”而冠名以《锤子键琴奏鸣曲》。

Hammerklavier这首奏鸣曲不但速度快,指法难,而且特别长,一共有四个乐章,1173小节,一般的钢琴奏鸣曲时长大约在30分钟左右,贝多芬的这首锤子居然将近50分钟,是贝多芬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最长的一首,其难度和长度使其成为最难演奏的钢琴作品之一,被看作是钢琴奏鸣曲这个体裁领域中的珠穆朗玛峰。

虽说这部作品长大而又艰深,但贝多芬将所有的创作元素浓缩为一个三度,整部作品几乎只围绕三度进行展开,音乐通过上升、下降的三度使整个作品的发展更具逻辑性,乐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这是他典型的创作技法,即运用简洁的素材来构建大型的作品。长大的作品从最初一个小小的核心出发,音乐在最浓缩的思维中发展,素材更为集中,技法更为巧妙。

1816年左右在写第29奏鸣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了。他作曲的时候,靠的是嘴里衔着一根小木棍,木棍的另一端搭在钢琴上,琴弦的振动通过木棍传到贝多芬的身体上,贝多芬就是这样“听”到他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部作品,这是一首充满挣扎困苦的曲子。现在人们用激情,震撼,复杂这些形容词来描述这首曲子,却没人说它是一部优美、动听的音乐。实际上这也的确不是一首令人舒服的乐曲,而是一块考验钢琴家水准的试金石。

这首作品到底有多难?首先它的速度快的离谱。第一乐章的开端速度就一直是所有钢琴家感到头痛的著名难题。一般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通常在每个乐章上标出allegro(快板)、adagio(慢板)之类的速度标记就可以了,但是,在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头,贝多芬清楚的标明了速度:每分钟138拍(每分钟138个二分音符),在这个速度下演奏,不必提什么“三度”、“大赋格”之类的专业术语,就说全曲的第一句,你要用左手重重的去弹键盘左边的一个低音,然后在0.2秒的时间里,你的左手要横向飞跃四十公分,去弹键盘中部的一个和弦,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同样的重重砸下键盘。。。即使是专业钢琴演奏家也几乎没有人能按照贝多芬标示的这个速度去演奏,除了伟大的德国钢琴家施纳贝尔的录音(1935年11月为EMI公司灌制)真正做到了贝多芬的速度要求之外,似乎还没有发现哪位钢琴家敢于冒这个险。一般的处理是减慢速度(往往是 =120左右,甚至更慢),以使音乐听上去更“自然”,同时也可减轻技术负担。

乐曲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快板 降B大调 奏鸣曲式
此乐章长9-13分钟,为快板。第一乐章的“三度”进行首先出现在主题中,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首先在降B大调上进入,贝多芬再次将三度置身其中,下降三度首先出现在低音的主题中在G大调上出现,副部主题在下行三度。展开部调性再次下降进入降E大调。。此后,三度进行几乎成为展开部中赋格段构建音乐的唯一方法,且运用连续的下降进行,音乐果断、刚健。两声部的赋格进行在第154小节变为三声部,到第163小节变为更为复杂的四声部进行,三度进行更为紧凑,音乐逐步进入高潮,第173小节主题转由双音演奏,持续10小节后,音乐逐渐平静,三度进行变得缓慢。当展开部即将结束,再现部马上开始时,赋格主题再次出现,但此次却神奇地在B大调上。这一系列的三度进行最终导致调性远离最初的降B大调,停留在远关系小二度的B大调,并因此形成了B与降B对立,构建巨大的张力。随后贝多芬通过非凡的技艺将这种张力在再现部得到解决。

第二乐章 谐谑曲 很快的快板 降B大调 三段体
此乐章长约3分钟,这段谐谑曲带有一种苦涩的表情。由同一节奏的反复所构成的主要主题,以变奏加以反复。中段是以降b小调出现的单纯的主题,然后用卡农形式加以反复。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

第三乐章 持续的慢板 升F小调 奏鸣曲式
此乐章长14-25分钟,这样长的乐章是当时所少见的,是结构非常大的慢板。钢琴家威廉·肯普夫更将它形容为「贝多芬写过的最为壮丽的长篇巨作」("the most magnificent monologue Beethoven ever wrote")。它在结构上是遵从古典形式的,在再现部中加入了浪漫主义技巧的部分。缓慢的第三乐章是从第2小节开始,包含上升三度的第1小节是贝多芬在定稿时添加的,其目的是为了与前两个乐章主题开始处上升、下降的三度相呼应。

第一主题充满哀伤的情调,有点悲歌的感觉。这是绵长的187小节的大慢板。无论是在其乐曲之大,或者是其表现之深都是属于前所未有的规模。第一主题一开始充满哀伤,接着G大调从天上投射下一束明亮的光束的感觉,第一主题不断有细腻的动态展现。第二主题以D大调在低音区出现,相比显得低沉。展开部比较短小,以发展第一主题为主。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像是笼罩了一层薄薄的面纱一样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F大调忠实再现。

第四乐章 最缓板转为坚决的快板 降B大调
此乐章长约12分钟。 开首为一以广板起始的引子,它由降B大调转为B大调,及后为A大调,速度上亦时常改变。

引子后乐曲转回本调,坚决的快板(Allegro risoluto),在简短的引入后赋格部分开始。 主题首先是一个十度的跳跃及颤音,然后是以三度下降的短句,最后是带有半音阶过渡音的十六分音乐句,这些过渡音使得发展部具有特别的不和谐性。 在第250小节处第二主题出现,不久后与首主题的一部分融合。其主题为赋格主题,在赋格曲主题开始部分,注有“稍微自由的三声部赋格”,这是长达380小节的巨大的赋格曲,是贝多芬独特的,大胆而自由的结构,一面施展汹涌翻滚的精力,一面继续向下进行。此赋格多被视为贝多芬其中一首对对位法发掘最为深刻的作品。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而成)


要真正理解和喜欢这部作品不容易,我找了很多版本,找到了钢琴家兼指挥家András Schiff(希夫)对这部作品的讲解视频觉得很有帮助,把他的讲解视频也放到这里。

他在视频中一开始(2:26)就讲到贝多芬的节拍标记,开玩笑地说很多人都猜测贝多芬作曲用的节拍器是坏的。为此他专门跑到维也纳近郊贝多芬故居,把玩了贝多芬用的节拍器,发现那个节拍器一点问题也没有。他鼓励钢琴演奏家不要惧怕出错,而应该努力去尝试用贝多芬的速度去演奏。

希夫的讲座主题是探讨他自己对这部作品“深沉的爱”,他表示这首钢琴曲“并不美丽”,但也不该像“灌了铅般沉重”。他还讲道,“这是一部能让所有人肃然起敬,但却鲜为人所爱的作品”。他说贝多芬标记的节拍“快到不可思议”,但很多钢琴家都忽略了这一点,把这首曲子弹得缓慢而沉闷。希夫还幽默地说那些把篇幅本已较长的第三乐章弹得更加冗长的钢琴家,“好像这样能显得自己很深刻……观众听着都能吃完一日三餐,他们还坐在那儿弹,”希夫继续讲道,“如果按照贝多芬的拍子来弹这首曲子,你会发现它其实一点儿也不沉重……它不是一首像大理石一样硬邦邦的曲子……它是一首极具人性,无比鲜活的钢琴曲”。



终于找到了施纳贝尔的演奏,体会一下贝多芬的速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