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
1878年,柴可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即把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奥尔感动之余表示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却迟迟不肯动工。两年过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着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却接连碰壁。
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因此柴可夫斯基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
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的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 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会反响,他读了汉斯立克的评论心情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把这篇语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边很长时间。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
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的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 就是这么一首不被人看好的作品,今天却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 D大调 4/4拍子 奏鸣曲形式 (约20分钟)
第一乐章篇幅较长,约占全曲的二分之一。乐队在5小节的引子过后,就由独奏小提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
在展开部中,先是由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交织着奏出主旋律,呈现出宽广的音乐画卷。乐曲过半时的华彩乐段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
第二乐章 短歌 行板 g小调 3/4拍,三段体 (约7分钟)
第二乐章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在这一乐章的前半部分,乐队只作为小提琴的陪衬,因此独奏者有许多发挥的空间。行至中段,情绪为之一变,音乐变得激动而开朗,最后又重返前半部分的旋律。
如果说,第一乐章音乐的特点在于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跃和时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轮番交替的话,那么,相反地,这第二乐章则保持着情绪的统一,整个乐章满是温柔和抑郁,虽然有点伤感,但它始终是非常亲切的。
当乐章基本主题再现时(第三段),乐队中个别声部有更大的独立性,独奏小提琴的忧郁的旋律在同单簧管和长笛的对答中又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形象。最后,独奏小提琴静息下来,引子中木管乐器的旋律又出现,音量逐渐减弱,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它不间断地转入最后乐章,就好像是个人的内心体验(第二乐章)融入人民生活的宽阔场面(第三乐章)似的。
第三乐章 终曲 活泼的快板 D大调 2/4拍 (约11分钟)
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间是无休止连奏。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题同样来自俄罗斯的民间舞曲。在几次反复后,第一主题变得调皮活泼,速度也逐渐加快。最后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县,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这一乐章的技巧难度要求较高。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成)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该协奏曲最具正宗俄罗斯味道的演绎。
米尔斯坦的演奏,琴声宽厚、音色温暖、技巧扎实,他既不像海菲茨那样追求华丽的技巧,也不似大卫奥伊斯特拉赫那样表现浪漫的色彩,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出自己对柴科夫斯基音乐所独特的理解,虽然与海菲茨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相比,米尔斯坦的演奏显得过于有些平淡,但这种解释现在听来却更加接近柴科夫斯基生活时代的音乐特征,也更加深层地表现出柴科夫斯基音乐中所特有的淡雅忧郁气质。作为俄罗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一代宗师,米尔斯坦的演奏以其独特的风格被认为是最真实体现出柴科夫斯基音乐精髓的诠释。
海菲茨版
指挥:John Barbirolli
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版
指挥:Eugene Ormandy
乐团: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