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ier

A music and photography lover
个人资料
正文

柴柯夫斯基:MANFRED曼弗雷特交响曲 - by 肖萧

(2015-04-01 17:17:26) 下一个


 


 


 



 
柴可夫斯基的标题交响曲《MANFRED曼弗雷特》取材于诗人拜仑的同名长诗。它和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幻想曲《暴风雨》及《里米尼的弗兰契斯卡》一样,都是俄罗斯最杰出的标题交响乐作品。

1882年秋天,著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写信给柴柯夫斯基: “我建议你写这个题材, 最初是我提供给柏辽兹的, 他由于年老多病而拒绝了,由于您的《弗兰契卡》的光辉成就, 使我想到您可以非常辉煌地完成这个题材的写作, 这就是----拜仑的《MANFRED曼弗雷特》” 三年后,柴可夫斯基写成了这部作品。





事实上拜仑的长诗《MANFRED曼弗雷特》在好些地方与哥德的《浮士德》相呼应。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带来了欧洲政治上的黑暗时期,拜仑所向往的”智慧与公理的天下”的理想遭到了破灭。他的长诗充满了失望和悲哀的心绪。而长诗的主人公曼弗雷特可以看作是拜仑的形象: 反叛者和孤独的漂泊者。在曼弗雷特身上,反抗的热情和不妥协性矛盾地与不相信人生,怀疑人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但是,他的孤独是被迫的,因为他热衷于愉快的生活,向往光辉的未来。

八十年代,俄罗斯正处在沙皇的统治时期, 人类性格的许多优秀的表现都遭到摧残, 柴可夫斯基看到了他的同时代人的缩影。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特的形象是整部作品的中心, 他的悲剧主题贯串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中。

曾经听还过一部由孙道临和曹雷演播的广播剧《柴可夫斯基的故事》,非常地震撼人心, 曾有很多时候, 我一直在寻找深深地吸引我的那段给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心灵通悉对话的背景配音, 当我听了柴可夫斯基的《MANFRED曼弗雷特》交响曲后, 欣喜地发现我要找的那段温馨的心灵音乐, 代表着阿尔卑斯山上精灵的优美的旋律, 就在第二乐章中, 聆听中真是感激和欣喜万分中。

(肖萧 2010年5月20日首播,2015年4月29日音画坛重播)






柴可夫斯基MANFRED曼弗雷特交响曲 –(四乐章) 联播




第一乐章: 引子, 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Lento lugubre - Moderato con motto


第二乐章: 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Vivace con spirito


第三乐章: “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Andante con moto


第四乐章: 快板Allegro con fuoco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着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柴可夫斯基丰富了西方交响这个领域,并且对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影响深远。然而直到《第四交响曲》,他才在热烈情绪的表达中发现激发旋律与完美处理曲式的关键,倘若柴可夫斯基当时生活中没有出现那个重大变化,那么他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作曲家:比较不信任自己的天赋,也不愿意完全表白自己的情感。但是,命运神秘不可预知的力量——正是他许多作品试着去解释一种现象——直接介入他的生命。

无可避免地,音乐成为宣泄强烈情感的唯一方式,我们可以明显地从这部柴可夫斯基的标题交响曲《MANFRED曼弗雷特》听出来,曲中的情感来自于内心的脆弱与失落极深的感受与了解。在他最富情感的音乐像《第四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结构上都展现了他最丰富的原创力。柴可夫斯基也正如他敬仰的莫扎特一样,对舞台音乐和交响曲中角色的刻画与挑战,做出回应。他企图深入他歌剧每个角色的内心,并且在交响曲中创造出情感世界。在谱曲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挥洒情感的自由和控制的方法,那是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为生活中决定命运的问题苦恼着,被绝望的极端烦恼和过去的罪恶的回忆折磨着,他感受到剧烈的精神痛苦。……他对于他曾经热爱过、而夭折阿斯塔尔塔的回忆折磨着他的心,曼弗雷德的绝望是无止境的。” ---- 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心绪情结。






柴可夫斯基MANFRED曼弗雷特交响曲赏析简介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将此题材提供给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来没有这样努力过,也没有由于工作而觉得这样疲倦,交响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写成四个乐章……自然,它是献给您的。”Manfred是根据拜伦(Lord Byron)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全曲共分四乐章:

第一乐章: 引子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Lento lugubre - Moderato con motto

引子是交响曲的基本主题,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也是整首交响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尔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寻求的“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找到的,主题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一个抒情诚挚的旋律。他的尾声是悲剧性的,具有“葬礼进行曲”的性质。

第二乐章: 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Vivace con spirito

柴柯夫斯基对此乐章拟有如下的标题:“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的面前。”音乐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优美深情十分动人。进入高潮时,出现曼弗雷德主题,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着人间的悲苦。

第三乐章: “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Andante con moto

柴柯夫斯基对此乐章的标题是:“山中居民朴实的、贫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调纯朴而富于诗意。紧张而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突然打断了如歌的愉块音调,乐队中响起了钟声,又是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调最后愈来愈弱,以至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 快板Allegro con fuoco

这个快板,生动描绘出拜伦长诗中最阴郁和幻想的一个情节:地狱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长诗中阿里曼是一个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恶”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无畏惧地来到这里,他为思念的阿斯塔尔塔而苦恼着,想借助于地狱之神把她召唤来。作曲家的标题是这样的:

“阿里曼的宫殿,地狱的狂欢。曼弗雷德出现在杂乱的狂欢中,呼唤阿斯塔尔塔和她的出现;他被宽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过低音声部缓缓奏出中的世纪圣歌《愤怒的日子》来描述的。1831年,自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后,西欧作曲大师们相继效仿,该曲也成了诸多音乐名作中死神的象征。
(XIAO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和您一起聆听永恒的古典乐章,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深邃而充实!




感谢来自您的点击欣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