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2 (265)
2013 (204)
2014 (190)
2015 (154)
2016 (124)
2017 (65)
2018 (113)
2020 (63)
2023 (71)
浅析红楼(5)-林黛玉之死
一部《红楼梦》让几代红学家争论不休,其原因是曹雪芹只写了80回,80回后的稿件遗失,后40回是由高鹗续写的。 那么后40回是否符合曹公的原意呢?有谁能说清?这便是引起争论的原由。其中争论的诸多焦点中的一个,黛玉如何谢世的? 按照《红楼梦》120本中的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那就是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日,黛玉萧然咽气。 诸多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认为并不符合曹公的原意,那黛玉究竟如何死的,在这里我做一个总结,也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最具有说服力的是有关黛玉写的《五美吟》,写了西施、王昭君、红佛、虞姬、绿珠五位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其中绿珠尤为瞩目,因为除了黛玉,宝玉和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也提及绿珠。 我对绿珠并不熟悉,从百度搜索中得到的信息是:西晋时,散骑常侍石崇,出使归来,遇群盗路劫绿珠母女,崇命军健杀散群盗,救出绿珠母女,并将绿珠带回洛阳。潘岳属下孙秀,随潘迎崇归来见绿珠貌美,忘形叫好,遭到申斥。孙恼羞成怒,投靠司马伦,伺机想得到绿珠。司马伦久欲篡位,就怕司马允和他作对。后用孙秀计,杀死司马允。石崇靠山贾皇后倒后,孙又趁势进谗,杀死潘岳,并围住金谷园,搜寻绿珠。石崇此人一向骄奢淫逸。得知自己府邸被围困后对绿珠说:我是因为你才获罪的。绿珠为了至死不渝忠贞的爱情,坠楼而亡。取绿珠的典故象征至死不渝忠贞的爱情。因此而推想,黛玉自尽而亡!
黛玉泪尽而死是没有异议的,“红楼梦”开篇,述说林黛玉来自仙界。 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下凡投胎入贾家为贾政之子贾宝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得了仙气的绛珠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 听得近日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 但把我一身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了他。” 于是,她投胎在林如海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道出了人世间的一段悲欢离合,冤孽情缘。
那么,究竟黛玉如何死法,一说黛玉上吊自尽。 其根据是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第五回)取“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便画了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有诗云: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想象是玉带林中挂中“玉带林”反过来的谐音就是“林黛玉”,故认为黛玉上吊致死。 不过,这种推佚我认为毫无根据。 如果“玉带林中挂”是比喻黛玉上吊而亡, 那么,“ 金簪雪里埋”是否页认为薛宝钗埋在雪地而死呢? 另外,黛玉弱不禁风,到后期咳血气喘(非常可能是肺结核病,以前称为痨病,当时无特效药治疗),走路都需要紫娟搀扶,自己有这个能力上吊吗? 显然不能。 这种海阔天空般的推佚,常常给红学研究带来一些杂音。
一说是黛玉投水自尽,此说法以周汝昌和刘心武大师为例,认为按曹雪芹原意黛玉应该是"沉潭而逝"。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 刘心武认为,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而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刘心武的推测他自认是有根据的。
在一个中秋节的傍晚,史湘云和林黛玉在池边联诗,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月夜,湖面上倒映着冷艳的月色,花魂(黛玉自喻花魂)一步一步走向湖中央,慢慢地地沉了下去。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 其次,海棠诗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什么意思?” 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 有可能曹雪芹暗指黛玉可能投水自尽。 再者,凤姐过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刘心武认为种种迹象指黛玉可能投水自尽。大师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这里,我不经不禁要问一句刘大师:“在黛玉葬花一节中,黛玉不愿把落英的花瓣落入溪流之中,她岂肯把自己的身体投入湖水中央?
我听过和看过刘心武的视频,我感觉刘大师猜测的成分比较多,没有真凭实据。 因此, 我也否认如刘大师所说,“冷月葬花魂”黛玉如花魂一般消失在芙蓉花盛开的湖中,其神话色彩过于浓重。 毕竟《红楼梦》不是一部《西游记》,不能像《天方夜谭》那样镜花水月,空中楼阁,曹公是用神话开篇,事实上写的是人间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实实在在的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过程和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
还有一种说法是林黛玉哭干眼泪而死。具体是:抄家后,宝玉凤姐离家失踪/一说下狱后,黛玉“因为担心宝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痛哭至次年春天泪尽而逝。 在80回本第195页,畸府笏叟点评:“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从这个点评中可以预期,宝玉在抄家之后被抓,关在狱神庙中,据说后来茜雪和小红到狱神庙慰问宝玉,后来宝玉被遣送原籍,回南京,一路上的艰辛,乞讨度日,遇到妙玉,妙玉撮合宝玉和湘云成婚。。。。。。等等,等等。 但是,这些情景,我手头缺乏资料,无可查证。 有一点时确定的,黛玉对宝玉刻骨铭心的爱,知道宝玉还在人世,她怎么可能自尽? 即使她一个弱女子,无力出手营救,她一定会等待宝玉确实的消息。
那么,林黛玉时如何仙逝的? 首先必须确认《红楼梦》究竟是一部家史还是一部小说,如果是一部家史,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如果是一部小说,允许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 《红楼梦》无疑是一部小说体裁,因为曹公一开篇就以神话色彩加以描述,那么,《红楼梦》是允许虚构的。 比如,小说中的两个女性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事实上是虚构人物, 据考证,史湘云确有其人,原名为李湘云,另篇加以讨论,这里就此打住。
以上是我的观点,既然是一部小说体裁,为何一定要追寻曹公的原意? 我认为高鹗的后40回中所写黛玉之死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掀起了一个悲剧的高潮。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边宝玉成婚,灯红酒绿,大吹大擂,热闹非凡。同房花烛夜,宝玉看到傍边的雪雁,满心以为新娘就是林妹妹。 此时的宝玉,心头小鹿乱撞,情不自己;一边黛玉已经病入膏肓,听到隐隐转来新婚的乐声,潇湘馆中此时冷冷清清,只有紫鹃陪伴着她,最最痛爱她的贾母也没有来看她一眼,似乎就像被人遗弃的孤儿。想起平时宝玉如何对她表白,对她倾心,此时却和宝钗成婚。 热恋中的少女一时气昏,烧掉了所有的书稿,烧掉了宝玉赠给她的带有宝玉泪水的手帕,用尽最后的力气喊一声:“宝玉,宝玉,你好。。。。。。”就此咽气。 此时的情节,给与读者造成了极大情感的反差,更使悲剧气氛显得更加浓重。 我认为,高鹗的后40回写得相当之好,屡屡高潮迭起。
当然,这里仅仅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观点,错误难免,敬请网友指点批评!
后半部分的遗失,是世界文学史的一大遗憾。我们今天和曹公年代相去甚远,但是高鹗和曹公生活年代想去不远,总应该有些机会找到一些原稿的残碧吧
高鹗的文学水平也很不错,但曹雪芹属于惊才绝艳那个层次,几个世纪都无法找到另一个人与他比肩,高鹗难免相形见绌。
前八十回里面有大量的诗词,尤其诗社中咏菊、咏海棠、咏柳絮都要求针对同样的题目写出多首诗作,而每一首的内容和个性都要与红楼中的作者相符,这一难度系数超高的问题被曹雪芹完美解决。当我们读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然猜到这是宝钗之作,而“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必然出自黛玉之手。曹公之才,何人能敌?
所以,我一直梦想能在有生之年读到曹雪芹遗失已久的后四十回原作,也许它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静静地等待着我们。
老兄, 小说中的人物也有死因? 新冠病毒啥的?
扫了一眼您的博文, 没仔细读,如有冒犯,多多包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