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2 (265)
2013 (204)
2014 (190)
2015 (154)
2016 (124)
2017 (65)
2018 (113)
2020 (63)
2023 (71)
2024 (79)
考上了苏州最好的高中,除了自己有点飘飘然之外,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再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首先, 抓紧时间读好书。
高中期间, 是我的性格形成时期, 是我的青葱岁月, 我开始表露出外向的性格。 自信好学,兴趣多样,富有幻想,见异思迁。 我想当个演员,想做个文学家,歌唱家可以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艺术家也许挺自由。。。。。。一天一个梦在我头脑中飞快的旋转着。 除了读书之外, 我利用可用的时间,学唱歌,练体操,打乒乓,学游泳,拉提琴,继续绘画。感到这段时间我的精力和灵感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
我们的班是一个很好团结的集体,每年学校的歌咏比赛中总拿冠军;我参加了学校的射击队,每个周五下午有2 小时的射击训练;乒乓球, 我是校队,常常和校外球队比赛;我们班上的男女生还常常组织去金鸡湖荡桨划船;体育老师还要求我参加校体操队, 不过我很胆小,高难度的动作做不起来, 我谢绝了体育老师的邀请。种种活动占有了我很多的时间, 但是读书我始终没有放弃。
当时的苏高中, 鼓励学生住宿。 为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节约来去学校路上消耗的时间, 我要求妈妈给我住校。 当时妈妈看我已经走上正道, 她也积极支持我住到学校去。 于是, 16岁的我开始了集体生活。住校有个最大的好处, 就是每天晚上的晚自习, 从7点到9点必需上晚自习, 要点名。这三年的住校生活养成了我规律的生活习惯, 对我以后在职业上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年级时,有一位从上海转来的同学,他是我这辈子最最敬重的三个人之一。此人姓王,一到班上就显露了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他虽然和我一样,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但他已经在自学大学里的高等数学。 不仅如此, 每期的数学通报上都有他发表的文章以及难题解答。我把他当成神。 在和他交往的过程中我的数学有了极大的提高。另外, 我喜欢上了物理学,我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 计算第一宇宙速度(即天体航行器环绕地球飞航的速度,7.9千米/秒), 第二宇宙速度(即天体航行器摆脱地球引力的速度,11.2千米/秒), 迷恋于空气动力学。
三年的中学生活过得飞快, 我们已经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了。 所有高中的功课已经全部学完, 最后这半年在各门功课老师的帮助下,集中精力去复习功课, 准备迎接高考。
1961年, 正值大饥荒过后, 全国资金缺乏, 高校紧缩, 招生人数锐减,是高考最最困难的一年。 据我回忆, 那年全国招收大学生总人数只有15-16万(如果没有记忆错误的话)。在这样的形势下,考生都十分紧张。 我在班上算不上尖子(苏高中聪明的学生太多), 但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尤其善长数理, 梦想有一天成为空气动力学专家, 向钱学森靠拢。
这半年, 课堂的上课时数减少, 自己复习的时间增加。 苏高中的学生个个都是有理想, 有抱负的年轻人, 蛀书虫。 他们3个, 5个聚在一起, 讨论着, 争论着,背诵着, 研究着,相互请教着。气氛是极端热烈而认真的。 由于个性的差异, 我不太喜欢集体复习功课, 我常常单独行动。
苏州有个庭园,叫沧浪亭。 它和苏高中,十分靠近,约有10来分钟的路程。一有空余时间我常常去沧浪亭的茶室内复习功课。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院内景物都是倾毁修复,全园景色简洁古朴,园中假山,园外池水,落落大方,以自然为美。初春下午,树尖刚刚冒出嫩芽, 早春的花卉含苞待放, 在柔和的阳光下, 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我常常选择沿着池边的一间茶室,泡上一壶龙井茶, 那时一杯龙井茶很便宜, 一毛钱一杯, 还给你一暖壶的热水, 让你自己加水。 我就这样一边呷着龙井茶, 一边认真地复习功课,无顾窗外迷人的早春景色。 常常复习到庭园要关门了, 我才泱泱地走出庭园, 回到学校。
苏高中在全国颇有名气, 从解放后到60年代初, 每年考上清华, 北大的名额,是名列前茅的全国几所高中之一。尽管如此, 由于大学招收人数的锐减, 人人忧心忡忡。 我尤其紧张, 哥哥姐姐从外地写信回来, 给我鼓励, 给我加油,给妈妈多多寄钱回来, 要妈妈保证我的营养。在这种情景下, 如果我考不上大学, 我真是无地自容, 难于向哥姐们交代。 在我的精神上造成沉重的压力。
记得那年高考分三类, 第一类是理工科, 第二类是医农科, 第三类是文科。以我本身的志向, 应该考第一类, 理工科。 但是看到大量优秀的考生涌向理工科, 面对这样的动向, 我当机立断, 改报第二类, 医农类。 医农类中还分有两类大学,第一类大学(高质量)和第二类大学(中等质量)。第一类可选五所大学,其中第一名我选了复旦大学的海洋生物系;第二类大学中可选15所大学(其中包括大专),第一名我选了南京医学院的医疗系。 就这样,我用了《田忌赛马》中的田忌用上马对中马, 中马对下马原则,歪打正着,我考上了南京医学院,虽然不是我的第一类第一志愿,上海复旦大学海洋生物系。那年,我18岁。
全班54个同学中,考上正规大学的只有8人,还有4人考上大专,我是班上8个幸运儿之一。其他没有考上的同学中, 大多学业非常优良, 只是我所担忧的成为事实,很多成绩优良的考生挤在同一个理工科, 显然, 中间必然要淘汰许多优异的考生。 这是我有生以来, 在关键时刻动用了自己的智慧, 顺利的解决了高考的问题, 为以后的生活和事业开始积累了经验。
据说, 第二年,大学的名额增加了,我班上又有许多同学考上大学。
全家人浸沉在兴奋之中, 哥哥姐姐分别从外地写信回来表示祝贺, 妈妈看到儿子成功, 由衷的高兴,杀了只鸡, 给我补补身子, 说:“你累了!”
当时的大学是免费的,但要自备生活费用。 妈妈马上作出指示, 让我哥哥每月寄20元给我,作为上大学的生活费用。 当时哥哥是上海浦东粮管所的职员,工资只有75元,他每月要分出20元给我, 一寄就是5年。 有我今日, 不会忘记哥哥对我的支持。
妈妈为儿子准备行李,塞满了一只大箱。 还怕我在南京冬天受冻, 特意为我赶做了一件皮大衣。 送行时她看着我许久,许久,眼中显露出泪花。 只轻轻地对我说了一句: “你上大学了,奔你的前程去吧!”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喜悦?是忧伤? 是骄傲? 我不清楚, 她有6个子女,她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我是她送走的最后一个。 再也没有子女可送了,她将面对孤独, 冷清的晚年!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望子成龙吗? 我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 诗句,“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正是我和妈妈离别时的真实写照。
我的内心,兴奋到极点,我将要走出家门, 拥抱世界!
==============================当时75元是很高的工资啊!
当年您上的现在改名为“苏州中学”是不是就是以“千年府学”(1035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百年新学”(1904年罗振玉创办的江苏师范学堂)和1927年,首任校长汪懋祖先生创办的苏州中学?1927年汪先生将当时的江苏省立第一师范,省立苏州第二中学,及苏州第二工业专科学校合并,创办了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并担任校长。汪先生是我的表姨夫。故请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