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2 (265)
2013 (204)
2014 (190)
2015 (154)
2016 (124)
2017 (65)
2018 (113)
2020 (63)
2023 (71)
2024 (79)
2025 (5)
我的一位同窗好友,Y君,静悄悄地仙逝去了。 他走得安宁,走得肃静,走得无声无息。却给生存着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悲痛,无限的思念,无限的回忆。
他和我相知已有50多年了。 1961年秋天,我们同时考入南京医学院,他编入4班(俄文班),我5班(英语班)。 虽然不在一个班上,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打乒乓。 每周总有机会在一起打球,慢慢地便熟悉起来了。
我外向,经常参加学校文娱,体育活动,常常在年级中抛头露面;他内向,非常低调。 然而,在一次年级的文娱汇演时,居然用了他写的话剧剧本。顿时,他在同学中名声鹊起,谁都知道他的文笔了得。
经历文革初期的洗礼,我们于1967年秋季毕业分配,同学各奔东西,基本上全分到农村当赤脚医生,相互之间并无联系。直到1979年,我考上了南医研究生班,报到时遇见了Y君。 十多年之后老同学相遇,其欣喜可想而知。 为了事业上新起点,我们约了其他两位在南京的同学到餐馆庆祝一番。四个同学在餐桌上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都希望能把文革动乱中浪费掉青春年华追赶回来。
在研究生班上,他和以往一样默默无闻,从不抛头露面,然而,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一致公认:在我们班21个研究生中,他最聪明。
毕业之后,我们两个都留校工作,我搞生化;他搞药理。 大家工作挺忙,偶尔遇见,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出国深造,如何做好出国的准备。
我们研究生班上21个研究生中有6人先后来到美国。他去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分校,主要研究酒精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在我们6个人中,Y君又是第一个独立拿到基金,又是第一个提升为付教授的人(我们出国时都已在40岁以上了,提升终身教授非常困难,时间不够)。 在20多年的工作中,他一共发表了40多篇论文,在他所研究的领域做出了贡献。
他不仅在学业上勤奋耕耘,在家庭中照顾好多病的太太,培养了两个女儿。 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为优秀的药剂师。
由于他的病痛,由于我太太患有脑退化症,近年来很少互通信息。 前个星期,突然想起我们之间已有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在这节日期间,我得向他全家问好。 我给他打电话,没有人接。 我简短地留言,请他回话。 晚间,接到他女儿的电话告诉我,他患晚期癌症,已处于弥留状态。两天后便驾鹤西去, 享年71岁。
震惊, 悲痛之余,我想这个电话打得正是时候,让他在赴天国之前,知道除了家人之外,还有老同学在挂念着他。
他是个学者,是个好丈夫,是个好父亲。他辛苦了一辈子,在太太和女儿们的陪伴下,安然上路。
Y君,你安息吧! 我们会时时回忆,挂念你的。
问好Alabama,多多保重!
是啊,有这样的女儿,他真是称得起幸福了。我也有个女儿,我不求她给我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愿她将来会说,尽管我不完美,但我对于她来讲,曾经是个爱她的好爸爸,是她心目中的一个可以借鉴的人。
祝好!不要太悲伤。我们的日子都是有限的,好好的珍惜生命给我们的时间。你所做的许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谢谢!
同意的。写着写着我忘了这些。但是,我的注意力放在了“辛苦人生”,我觉得,人生大不必辛苦,不是说我们对辛苦没有感觉,对辛苦麻木不仁,但我们大可以说,我喜欢,我愿意,我追求那些“辛苦”的历程和机会,所以,它就不再辛苦。我觉得,或许,你的那位同学会希望我们这么说:
他是个学者,是个好丈夫,是个好父亲。他追求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 也幸福了一辈子, 在太太和女儿们的陪伴下,安然上路。
或许,我们都不应太过悲伤。悲伤是自己的,走了的却未必那么悲伤。那不是说走了的自私,而是他或许觉得活得踏实,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生活。
节哀保重!
你的朋友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临行前通知一声,知己。
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