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喜欢民乐的人, 大概都知道阿炳, 阿炳身世, 和他的杰作"二泉映月", 其实, 不用我去赘述. 在博客里我要介绍阿炳, 自有我的道理:
1. 中学时, 我有一位要好朋友, 来自二胡世家. 虽然那时他才是个中学生, 但已经能够在全市音乐会上登台演奏二胡, 他拉的就是二泉映月. 开始, 我对民乐理解不深, 后来随着年龄增大, 对音乐和世事的理解深化, 每次听到高手演奏阿炳的二泉映月, 不竟热泪盈眶, 似乎听到阿炳在诉说他的辛酸身世, 苦难的经历, 冷漠的世人, 漆黑的世界(盲人). 他所创作的二泉, 我百听不厌!
2. 只要你真正了解阿炳的一生经历和他在民乐上的成就, 就能理解除了他的音乐天分之外, 他要比旁人多花十倍的努力. 没有他对于音乐的痴迷执着, 无私贡献, 是很难达到民乐之巅峰. 我对他除了敬仰之外, 把他做为自己的一个样板, 鞭策自己.
3. 最近, 偶而在youtube 上找到了阿炳本人演奏二泉映月的录音. 虽然在50 年代初, 由于录音设备和乐器质量底下, 录音的音响效果并不满意, 可从他的演奏中听出了阿炳二胡高超的技术和苦难的身世, 真是催人泪下. 这就成为我博客里的宝贵档案.
为了还有些人并不知道阿炳的身世, 我从百度转载了阿炳的生平, 以供诸位参考: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
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
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
二胡、三弦、
琵琶和笛子等多种
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
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
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
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时期创作了他最为动人的乐曲。围绕
二胡曲《
二泉映月》的流传有许多故事,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
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终了,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他,这位问他的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
杨荫浏教授。
黎松寿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
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
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
杨荫浏和
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
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
无锡的
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
道教音乐,
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
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要不叫映月,
无锡有
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
阿炳
对这件事情,
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
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
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好像是
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慢,到会场时演出都快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开始是弹
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
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
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
二泉映月》。我记得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80多年前,
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
下面请听阿炳本人的二胡演奏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