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上名校,父母谈心得

目的是想把宝贵的经验传给后来人,帮助培养读者的孩子进入美国的著名大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正文

文章--成长的岁月,叛逆的年华

(2011-10-25 19:19:48) 下一个
5.8 成长的岁月,叛逆的年华 你有过叛逆的年华吗?你害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叛逆吗? 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应该说是很叛逆的一段时光。我不喜欢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觉得他们说什么都是错的,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决定。在那段时间,我的父母一定很痛苦。其实,那时我自己也是感触颇多。虽然我承认,父母是为了我们好,可是他们那套老式的教育方法,那种家长制,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着实受到了不少伤害。应该说,从那时起我就发誓:将来我一定要做个好妈妈,我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可等我自己真的做了妈妈以后才发现,对付青春期的孩子只靠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斗智斗勇。在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第一,正话反说 也许是由于频繁转学的原因,女儿笑芝的逆反期来得比一般的孩子要早些。最早的表现就是在小学六年级,买衣服一定要自己选。好吧,我也不反对。可是每次买衣服,她总会在两件或者三件当中犹豫,还非得要我表态。如果我说A 好,她一定要说B 好。发现规律后我暗自欢喜。以后凡是有这样的事情,我想让她做A,就说喜欢她做B。举个例子,笑芝小学毕业后,按成绩分班,她初中应该上pre-algebra ,很多中国家长就让孩子暑假在家自学或者在外面找个补习班上课,开学时考试通过就可以直接跳到algebra,就可以提前上一门数学。 笑芝问我:“你想让我跳吗?” “不想。”我回答。 “为什么? ” 笑芝问。 “太难了,我怕你学不会。”我说。 “那你教我呗!”笑芝有点不高兴,显然她认为我小瞧了她。 “教不了。我怕因此影响咱俩的关系。”我依旧面无表情,但心里却坏坏地笑了,目的就快达到了! “我不,反正我想学。”笑芝的逆反表现出来了。 “那你可不许反悔!我可以教你,但你要听话,让你重做的时候就得重做。否则我可不管你了。”我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行。”笑芝同意了。 那个暑假,笑芝在我的“辅导”下,自己把pre-algebra给跳过去了。尝到了自学甜头的笑芝,在七年级的暑假里又自学并跳过了几何。 第二,要学会“示弱” 中国的传统往往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威严,但我觉得适当地“示弱”也是应对孩子逆反的一种策略。举个例子,有一次笑芝问我:“中国人在一起就喜欢比孩子,你怎么从来不和别人比?是不是觉得我不行?” “不是”。我回答。“我是不好意思跟人家比。” “ 为什么?”笑芝问。 “ 我是觉得我们自己不好,我觉得你不和别人比父母就已经给我们面子了,我们还有什么道理跟人家比孩子?” 其实说到这里,我自己是真诚的。“你看,XXX 的爸爸是教授,她本人是在美国生的。可我们就是个打工的,你又来得那么晚,适应英语就够不容易的了,你现在成绩和她差不多,我们还有什么道理让你超过人家呢?” 看着我的声情并茂,笑芝感动地说:“妈妈,别这么说。我以你们为自豪。你们放弃了国内那么优越的生活,到这里这么努力地工作,学习,我很佩服你们。我会像你们一样,更加努力的。”试想一下,如果我对她生气地说:“你怎么不努力,看你那个同学又拿奖了。”结果会如何呢? 第三,多表扬少批评 好话谁都喜欢听,可要把好话说得自然,逼真,除了真诚以外,还真需要点技巧。像小品里说的:“给谁戴高帽谁不乐?戴高乐嘛”。可是,“戴高乐”不是很容易。高帽的大小要合适,太大,容易掉,而且沉,孩子觉得负担太重就可能丢掉。我的经验是这顶高帽要比“头”稍大,让她觉得舒服,舍不得放下,这样,为了永久地带着这个“高帽”,她就会让自己的“头”去适应这顶“高帽”。比如,笑芝12岁才开始拉小提琴,在我们“村”里,很多孩子是三岁半,或者四岁开始拉琴,到12岁的时候,已经拉得相当好了。所以,我就采取“戴高乐”的方式鼓励她。 “女儿,你最近拉琴进步得特别快,你增加练琴的时间了吗?”我问。 “没有呀。”笑芝美滋滋的。 “嗯,这个曲子拉得真好。我听说,一般人两周才能拉完一首曲子,你这一周就拉三首,真了不起。”我很认真地说。 “人家的曲子难。”笑芝谦虚地说,但我知道她心里美着呢。 “难是难,但也不会是六倍呀?我觉得你还是拉得快。” “下周我争取拉四首。 我们老师留的作业少,我得推着她走。”笑芝信心百倍。 “你也得悠着点,别累坏了。”我有点“虚情假意” 。 “没事。”笑芝高兴地说。 就这样,12岁才开始摸小提琴的笑芝,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拉完Suzuki小提琴教材的8 本书并能与当地专业交响乐团一起演出。 第四,要学会“冷处理”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嫌父母太唠叨,父母嫌孩子太逆反,不听话,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皮球,你越拍他,他跳得越高。所以有时候“冷处理”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其实孩子还是会听父母的建议的,只是在时间上会有延迟,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的东西,任何人在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有时,他们听了,但这个年龄的本能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要对父母说“不”,过后不久,他们还是会按父母说的去做的。当我发现这个规律后,每件重要的事情认真地跟她说一次,不听的话,自己承担后果。一次教训比父母的话强几千几万倍。 通常高中的孩子喜欢和朋友网上聊天,很晚了也不睡觉,早上起不来。很多家长抱怨叫孩子起床是件困难的事,几乎天天弄到快迟到,家长生气,孩子也不高兴。我开始的时候也充当着闹钟的角色,后来发现这样的结果是每天她起床反而成了我的事了,我决定辞职!有一天,我郑重地跟她说:“上课的时间是你们学校定的,保证按时到校是你自己的责任,以后我不再叫你起床了。” “妈妈你怎么这样? ” 笑芝不高兴了。 “因为叫不醒你,叫多了,我没耐心,你还不高兴。以后我每天7点55分在车库等你,你要不来,我就上班了。你自己想办法上学,反正我上班不能迟到。”说完我就走了,没给她留下继续争论的余地。以后的日子里,我到点就到车库里,把车打着火后,总能听到笑芝匆匆跑过来的声音,当然了,有时她也会等我。 第五,家长自己要稳定 在孩子的重大考试或者比赛之前,孩子本身的压力就非常大了,这时家长的任何“关心”都可能成为孩子的负担。我的方法就是: 第一,不紧张,我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不紧张,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照常。我不会给她格外地做什么吃的,反正现在营养不缺,任何额外的关心都会让孩子联想到即将到来的“大事”。 第二,不过问,虽说做家长的比孩子还着急,问多了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尤其在孩子已经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例如笑芝第一年去竞争全州乐队(All state music festival),这是全州的高中生通过几轮考核才能得到的荣誉,他们学校历史上很少有高中一年级就能进去的。 笑芝为了这个机会,刻苦练习了一个暑假。考核之前的一段时间,除非她自己跟我谈,否则我什么都不问,生活一切如常。去考核的那天早上,他们5点就要到学校,我起来给她做了顿早餐,然后送她去学校。说了句“good luck”就回家了。其实,我是非常紧张的,但我咬着牙一天没给她打电话,她结束给我们打电话,我也没问什么结果。我想,如果进了,她自己会说,如果没进,我一问,她是不是会更难受?晚上回来已经7点多了,晚餐是丰盛的,就是觉得一件大事结束了,该放松一下了。饭吃到半道,笑芝忍不住了:“你们怎么谁也不问问结果呀!” “哇!祝贺!”我和老公同时喊。笑芝说她朋友的妈妈一天打了四五个电话,她朋友都烦死了。 “你希望我们这样吗?”我问。 “不太希望。自己够难受的了,而且结果要晚上才出来,总打电话问结果,压力太大了。你们挺好的,不过以后记住,回家后就可以问了。” “哈哈哈,我们深沉过度了,是吧?” 以上是我自己和孩子相处时的几个小故事,希望对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能有所启示。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得到了笑芝的支持,在此感谢女儿的理解和鼓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生物学民工 回复 悄悄话 能不能分下段落,这么长的一大段,读起来有点费劲。
angela_fan_us 回复 悄悄话 I really like what you wrote. "斗智斗勇" is the key.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