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离》观感

(2012-03-25 15:48:33) 下一个

伊朗电影《分离》观感

写这个题目有点好笑,好像回到少年时代。那时学校隔三差五地组织看电影,看完后一定是一篇作文:xxx观后感。学校乐此不疲,老师也乐在其中。直道后来,同学们都谈电影色变了。 当然也不排除看了些精彩电影。

今天再写这个题目,不是“被”写的,而是自己情不自禁。 感谢丽雅姐妹提供的电影。 看完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万分。艺术上不敢妄谈,自己是门外汉, 只是谈谈自己的一些联想。

现实中,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我们这样那样都是为了你们好,。姑且不谈父母是不是真的顾及到孩子们真正的所想所要,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当那些事情的结果不如人意,甚至悲惨时,家长这种做法无异于是推卸责任,让孩子产生沉重的负罪感。何其残忍! 电影中,妈妈说移民是为了给孩子个好的环境,才导致家庭“别离”; 爸爸说他撒谎只是为了不让特美无人照顾。所有这些都在控诉孩子:你是恶果的根源。 其实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特美所想要的只不过一个完整的家。她为了求得一个父母双全的家,承受了多少精神上的痛苦,甚至最后也说了谎。 电影的结局悬而不决,我的猜想是她谁也不选! 

另外一个纠结是个老问题:到底人是生来有罪的,还是后天耳濡目染的。我不是基督徒,但也听了看来一些。 圣经里有个命题就是“原罪”。人人都是有罪的,罪是从娘胎里带出的。电影中的特美,她撒谎是先天的还是后来的?  佣人的女儿她事前或许并没有体会到人间的等级-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经过这件事后她会不会对某些人产生仇视呢?这种恨是与生俱来的! 鸡和蛋, 永远的话题。

不能说电影反映了多么深刻的主题,就连等级制度,电影表现得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但我想不同的观众却能产生自己的共鸣(这就是共性),这就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也是文学作品成功要诀。成功的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导演强行灌输,而是让读者观众自我感动。

题外,等级何止只存在于伊朗! 何处不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