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六十三:夷陵之战主战场释疑(下)
宜昌市猇亭区的虎牙山建有三国古战场风景区。我们在寻访抗日战争的石牌保卫战战场时顺便也去此地玩过。本文中的风景照片全部取自此地,但大家不要以为它真是三国时期的猇亭古战场。那是哄游客的。原来它叫古老背村,1982年才改叫猇亭区(国内地方政府为政治、经济利益什么花样都玩得出来)。鄂西会战中日军第39师团及其配属部队1万余人,1943年5月22日由长江北岸古老背村强渡,向南岸我江防军第86军第13师红花套阵地正面攻击,石牌保卫战由此开始。我在《古战场游记之六十:石牌保卫战》中介绍过: 战场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881/201805/37381.html 下面是该地长江两岸的谷歌地图:
古老背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
虎牙山临长江一侧有条约一公里长的古栈道: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不论是厦门大学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百家讲坛》系列四川大学方北辰的讲座,都认为猇亭在长江北岸。方北辰教授甚至通过自己实地考察,认为现在宜昌市猇亭区的虎牙山就是当年陆逊火烧连营的地点。本文开头的第一张照片的宜昌市猇亭区三国古战场风景区就是虎牙山。不过我们去玩了以后,却觉得里面是风景区不假,,却没有一件遗迹能证实当年的战场就在这里。相反,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却提出比较扎实的证据说明猇亭应该在长江南岸的长阳县磨市镇一带
。如三峡大学王前程:
磨市镇一带也是石牌保卫战的主战场。刘备败退后“升马鞍山”依险抵抗。重庆大学的杨华考证说马鞍山就在磨市镇平洛村:
长阳县志中关于马鞍山的介绍:
我们去长阳寻访石牌保卫战战场时,村民说这就是马鞍山:
因为蜀军主力已经渡江“夹江而进”,吴军的水军虽然仍起重要作用,但已不是决定性作用了。决战必须由步军在陆地上进行。有评论认为刘备将水军移往陆地是一大错误。理由如陆逊决战前給孙权的请示报告:
里面说:刘备“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我觉得刘备舍船就步是因为到了江面开阔,水流相对缓慢的猇亭地区,蜀水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不得已才放弃弱小的战舰而上岸的。正如上面同一段描述:“汉主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作为诱饵。可吴班是水军第一将领啊,怎么变成一条小蚯蚓了?与山谷后面的8千伏兵相比,蜀国水军算什么东东?陆逊以此教训部下敌军有诈,说明8千兵马当时就有相当的分量。蜀兵力只有4万左右是可信的。
古战场风景区内的傅彤塑像。他作为断后掩护刘备逃难,自己死于军中:
虎牙曲赋亭:
杜甫当年游览虎牙山,在此创作了《虎牙行》一诗:
秋风欻吸吹南国,天地惨惨无颜色。
洞庭扬波江汉回,虎牙铜柱皆倾侧。
巫峡阴岑朔漠气,峰峦窈窕谿谷黑。
杜鹃不来猿狖寒,山鬼幽忧雪霜逼。
楚老长嗟忆炎瘴,三尺角弓两斛力。
壁立石城横塞起,金错旌竿满云直。
渔阳突骑猎青丘,犬戎锁甲闻丹极。
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
那么,连营7百里可信吗?我以为:蜀军从白帝城出发,到猇亭地区大约要两三百公里。古代的一里有多长?据梁方仲先生考证;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415米左右。假如一路需要立营作为后勤补给,那么夸张点7百里说得过去。但绝不是“连营”,更不可能让陆逊全烧了。当时的蜀军一共立了50余营,但在猇亭地区前线就占了40余营。据《三国志》中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古战场风景区内的小广场:
既往历史上都认为夷陵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型案例。我觉得这种看法不符合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诚然,蜀军在战役早期攻城略地,4个月中推进二三百里。那是因为在信息和交通都很不发达的古代两个大国相争,主动进攻一方往往容易早期得手。等到防守一方援兵到达,已是几个月过去了。陆逊率全军集结于猇亭前线时,刘备大军已经到达三峡谷口,而且主力也已南渡长江。此时陆逊不但步军兵力不弱于刘备,水军更是占压倒优势。吴军是内线作战,拥有地利人和,水上运输方便,补给线也短得多。然而陆逊仍耐心采用避战策略,因为他想避开蜀军在初期胜利下士气高涨的锋芒,等待对手”三鼓而竭“,疲劳、后勤不继(毕竟远离后方)、出现错误…….。此时雷霆一击就可事半功倍,大获全胜。果然,天气热了,蜀军战士疲惫不堪,刘备将军营移到山林茂密阴凉的地方,给了吴军顺风放火的机会。东吴水军在追击蜀军时插入敌后,截住其退路,更使敌军一片慌乱。但是陆逊没有穷追不舍,当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石头阵,而是顾虑曹军乘虚南下。陆逊据说是个书生,没有丰厚的战斗资历,但他在这场大战中充分表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说他是个天才一点也不过分。
古战场风景区内的祈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