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四十七:黎平会议的前前后后(上)
黎平会议纪念馆:
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
侥幸逃离了湘江战场的中央红军如兔子般迅速钻入老山界的茫茫林海中。托蒋总司令的福,所有的坛坛罐罐全扔在湘江东岸的水田荒野里,除了紧跟着罗荣恒的那位8军团15岁小红军肩膀上扛的油印机(我猜他没背枪)。另一个变化是从此军委的行军命令中总是再三叮嘱每支部队要"向xx方向严密侦察、警戒",预防堵截和追兵的突然袭击,这在湘江之战以前的命令中是没有的。试比较下面两个命令:
11月25日命令:
12月4日命令:
行军速度从原来每天十多公里成倍提高,路线一直向西朝着贵州东南部(下面照片最右纵列标明的是当日华里程)。李德依然固执地坚持要去川湘黔边界和2、6军团汇合,我估计他可能受第四方面军两年前被迫放弃鄂豫皖根据地向西北转移到川北打开新局面的成功实践所启发----在地方军阀势力范围,尤其是数个地方军阀势力交界处最容易生存和发展。他要红军沿着红6军团三个月前西移路线进入贵州,打算在那里再转向北:
途经湖南省通道县,在这里军委又发生一次激烈争论(周恩来说:"一路都在吵")。李德把它叫做"飞行集会",顾名思义就是非正式、无文字记录的简单会议。但争论应该很凶。文献上称之为"通道会议"。李德在《中国记事》中说:“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会上讨论以后的作战方案。……我提请大家考虑:是否可以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赶的周(小百脸注:指周浑元。实则此时周部的位置远落在红军后面---东部,有条件急赶抢占西面战略要地的中央军只能是东北边的吴奇伟部,大约落后2-3天路程)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在湘黔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创建一大片苏区。”“毛泽东又粗暴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李德的描述证明毛作为军委委员,在军委会议上一直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反而是李德(他不是军委委员)倒没有表决权。正如在湘江战役前的禾塘会议一样,那次的表决票数是3(朱博周)比3(张毛王),但主席朱德的一票起了决定作用,真正"在危难中挽救了红军",要是那时向北转可就完了。
中共历来的宣传口径说李德在通道便要向北转。下面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一篇文章便绘声绘色地描述当时"会上李德仍然坚持从通道北进湘西......毛泽东猛吸了一口烟......"正如有人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你当时在那里了?":
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也说李德提出经湖南城步(不入贵州)北进:
但审视通道会议前后的军委行军命令,可知在通道会议未召开前这段时间内在三人团(或说李德)指挥下,红军的行动方向和路线一直是向西经通道进入贵州。绝对没有在通道向北转向的计划。请看下面电文(军委每天晚上详细布置次日各军团进军方向及须到达地点):
12月8日命令:全军继续向西,一军团9日应进占木路口(在通道县木脚乡)、大岩(在城步县五团镇)、广南城(在龙胜县平等乡),朝通道前进,三军团占长安堡(通道县马龙乡南3公里):
12月9日命令:一军团10日应以前头师占领通道,其余各师占据城南地域。(根据国民党的资料,这天一军团二师未经战斗即进占通道县城县溪镇):
12月10日命令:一军团先头部队11日应占据通道正西面的崖鹰坡,并向新厂、马路口侦察入黔道路(小百脸注:此两地均在靖州县最西南端,与贵州省相邻,自古为湖南入黔要道。3个月前的9月19日,红6军团在由湘入黔途中在这里设伏大败追赶的湘军两个团);三军团占团头所(小百脸注:在今通道县牙屯堡镇,在播阳镇东南15公里),侦察通播阳镇(湖南入黔另一要道)及黎平的道路:
12月11日(这天军委抵通道县临口镇流源村宿营)命令:林、聂12日应派不大于一团兵力的侦察部队带电台向新厂、马路口侦察入黔的道路:
以上是中革军委在通道会议前关于行军路线的全部命令。其签发时间均为当日晚上,最早为18时半,最晚为23时。
下面是来源和目录:
通道会议当晚(12月12日)命令:一军团二师13日应继续西进至靖州县新厂、崖鹰坡、溶洞(今荣洞)地域,向马路口、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请大家仔细对照下面此命令与通道会议前一日(12月11日)命令的路线是完全一样的。即是说,通道会议没有任何转兵决定:
12月13日命令:我军以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的目的(还是李德的老皇历),一军团主力14日应经马路口入黔,向黎平以北地域前进,并侦察经汉寨、乌山、洋潭堡到剑河的道路。军委这一天(14日)也已进驻贵州省黎平县的洪州司(今洪州镇)。实际上13日,红1军团参谋长左权已率红2师第6团及电台从湖南通道县经靖县新厂等地进入贵州省境,当晚宿营于锦屏平茶(距新厂20里,1955年划归湖南靖县),行程约60里。据童小鹏(红1军团政治保卫分局秘书)《军中日记》载:“十三日,到平查所(六十里)。已进入贵州":
12月14日通知贺任肖王:中央红军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要求2、6军团以军事行动配合:
12月14日命令:一军团二师15日攻占黎平县城德凤镇(实际上仅先头部队六团一营14日即已攻克这座高墙深垒的县城,王家烈黔军之脓包给红军高层极大的鼓舞和启发,这也是黎平会议上决议真正转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那时起83年过去了,那场"飞行会议"并未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哪个目击者说过毛在会上"猛吸"烟了?)。中共的宣传口径又是统一在伟大领袖的意志下。当事人也都早已永垂不朽。幸好还有每天军事电文在。以开路先锋一军团先头部队二师的行军路线和到达地点作证:
12月9日(木路口)--10日(通道县城)--11日(靖州县新厂,侦察入黔道路)--12日(带电台侦察入黔道路并报告),这天通道会议召开--13日(向马路口、黎平方向继续派出侦察部队)--一14日(经马路口入黔,向黎平以北地域前进)
可见当时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通道转兵"。12月12日通道会议之前和之后,红军的行军路线一直都是向西进入贵州。
12月12日下午,军委进驻通道当时的县城县溪镇(小百脸注:它在今天的通道县城双江镇西北30公里,了解这一点我们才比较容易理解所谓当时"通道转兵"的真相)。当天召开"飞行会议"也即通道会议,具体时间不详---估计很可能在黄昏或晚上,因为军委当天要从东南面30公里远的流源村赶路来。地点在县溪镇西郊的恭城书院。出席者应该和道县禾塘会议相同,即李德、博古、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其起因据说是这天中革军委获得一份紧急情报:
假如这份情报可靠的话,那么我在前面说的中央军薛(岳)辖下最强的周浑元四个师都还远在东北面没错。这时他们还在东北面的洞口和武冈(万、郭两师连洞口县的高沙乡都还没到)。薛辖下的吴奇伟部四个师稍近一些,先头部队到了洪江,离通道有约两天路程。此时对红军威胁最大的是湘军刘建绪部,主力(一路陶广、四路李云杰)已到长铺子(绥宁县城),前锋甚至即将抵达木路口(通道县境内的木脚乡), 李抱冰(即李辒珩)也将到长铺子待命。但蒋介石已拒绝湘军和桂军进入贵州剿匪,他只安排薛岳(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急如星火与红军在平行线上(实际上更为与王家烈)争速度抢占贵州战略要地,尤其是贵阳。李德打算"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赶的周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的提议大概是指等吴奇伟、周浑元部直入贵阳中心地域,红军就可以避开强大的中央军北上。中央军迅速进入贵州腹地正是老蒋最想干的:既包围共匪又吃掉王家烈的地盘,因此他表面客气实际坚决拒绝桂、湘两军进入贵州剿匪,只让他们在湖南、广西境内红军南、北两侧夹击。但李德这提议也未免太冒险了,你3万多人的庞大红军队伍想躲在敌军背后悄悄"转向北方",蒋军能不知道吗,周浑元部四个师若停下来占据北面战略地点,那红军不是去碰强大的中央军找死吗?我想大部分红军领导都不会同意。
中共官方对此的宣传调子一向是:"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加紧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武冈、芷江、会同、靖州一带,部署了一道严密的袋形防线。一方面电令湘、桂、黔地方军阀分兵堵截合围,企图全歼中央红军。"我对此说法十分怀疑。和湘江之战前的态势大体相同,此时国军的主要兵力一半以上(即湘军刘建绪的4个师和中央军薛岳部吴奇伟的5个师,总数约20万,恰是红军的5、6倍)仍是在红军北方和东北方。他们需要越过湘江、越城岭、夫夷水、雪峰山、巫水等高山大河才能到达上述位置,那时这一路并无大道可走。路途比红军走的还崎岖。湘中腹地何键早就建有堡垒防线,那时毛建议的北上到宝庆决战诚非良策。但到此时国军也只能是由全州、黄沙河、零陵一线匆忙西调来湘西的。跟在红军右后侧背紧追已殊不容易,匆忙间部署严密的袋形防线(据说还是4道)怎么可能?
毛泽东此时一改要向北寻求与强敌决战的意见。我认为他自长征以来一直热衷于北上宝庆决战,然后回赣南根据地的主张在湘江之战后已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故他转而建议西进入黔,放弃与第2、6军团汇合的计划。"飞行会议"上没有达到任何战略转兵的结论,因为会前会后的进军路线都是西进黎平,而李德、博古仍打算进入贵州后(14日的命令甚至指示一军团主力穿越黎平向更西面的剑河渡清水江)再转向北去与2、6军团汇合,并在行军命令中重申。但毛此时争取到周恩来的支持,在军委中占了多数(4比2)。至少,"飞行会议"上大家都同意进入黎平后开正式的政治局会议统一认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