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4)
2021 (46)
2022 (43)
这篇博客内容的跨度有点大,希望枪手没有跑偏。
放假几天,有时间再装几盒子弹。虽然是爱好消磨时间,看到满桌子的子弹也有点成就感,乎发奇想计算一下成本,看看有没有省下金钱。按照市面上最接近厂弹的配件价格,打起市侩的算盘,这里直结论,如果自己回收弹壳的话,每发的成本是22美分;如果公事公办买弹壳的话,每发的成本就到了骇人听闻的40美分。虽然火药价格最近涨了一两贝,但的成本只占了最多5%,是子弹中最不值钱的部分,这也是个骇人听闻。
之所以说是骇人听闻,是因为枪手马上想起来脑海里一直记着的一段隐痛,源于小时看的电影《甲午风云》,其中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就是,从美国买来的炮弹,里面竟然是沙土而不是火药,黑心的美国商人导致了中国的失败,那时候,恨美国人的心情,更甚于恨日本人!
现在据亲身的经验,美国商人只不过是节省了最多5个百分点—-其实炮弹中弹头的成本比重更大,所以肯定还不到5个百分点!再假如清军买回来后做一些实战训练的话,则阴谋尽数败露,铁定丧失了这一个亚洲最大的主顾。
也许是少不更事,这个插曲好长时间在枪手的脑海里,都是个铁定的事实。现在回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自己没有动脑去稍加思考,或者电影中炮弹壳里的沙土,当时就灌进了枪手的大脑!
其实还不止于此,电影中的日军间谍,就是美国公使庇护下的外交官;而日军旗舰吉野,也是使用星条旗来迷惑中国海军!总而言之,美国佬是坏事做尽。
让中国人如何不恨美国人?!
后来也怪枪手杂学旁收,脑子里偏偏又想起了水木清华的典故。难不成同样一个美国,刚刚过了十年,就突然转性,竟然把收到口袋里的钱,硬生生拿出来逼中国办教育?!但一旦通过了这一节,再看乌克兰抗俄和以色列反恐,都会迎刃而解。
?写到这里恐怕又会受到批评,但既然是心意不吐不快,难免收获骂名?。不过骂一个人说脑子里有水,是指责别人思考的能力有限;那么像?前面说的那样,脑子里有沙子,则是根本不能转动,干脆没有了思考的能力?,想必更是恐怖!
不过想抬杠的人也请小心慎重,千万别犯政治错误!
按照枪手古板的习惯,还是把前面关于子弹成本的细节说完。如果从正规的商店里买,子弹头最便宜的每个10美分,发火帽目前已经到了每个9美分,火药涨的最多,已经到了2.8美分,如果弹壳自己回收的话,一共是22美分一发;如果执拗加上弹壳的成本,每个新的弹壳是18美分,好家伙加起来整整是40美分每发。而枪友们都知道,稍费点心就可以买到每发26美分的厂弹!?枪手倒去了脑袋里的沙子,思考以后觉得这也是暂时的怪现象。因为成品子弹的供求更为快速,所以装填材料的价格也会逐步回归正常。
?但至少最近一段时间,朋友们会发现在美国,自己装子弹已经不再省钱,除非有什么特别的需要,或者以前的积存的材料还没有用完。不过星移斗转,万一有个轻重缓急,这样的雕虫小技,还真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子弹复装讲解示范
更多视频请见 流浪枪手视频目录 或 流浪枪手YouTube频道。
【邓世昌焦急万分:“为什么不开炮?再不开炮,我们全都完了。”
“报告大人,炮弹里面全是沙子,打不响啊大人。”】
这是编剧、导演、剪辑、制片一系列人员的无知外行。把大口径舰炮炮弹跟中小口径炮弹和枪械子弹混为一谈。
致远的克虏伯主炮采用弹药分装方式。电影里看到的炮弹其实只是杀伤效应部分。把炮弹发射出去靠的是分步装填的发射药(比如硝化纤维药包)。只要发射药不是假的,无论炮弹里面装的是什么,炮都会响,炮弹也会打出去。致远号上的炮手根本就不会知道打出去的炮弹里面究竟装的是炸药还是沙子。
Battleship Wisconsin博物馆里,就摆着炮弹/弹头和发射药包的模型。
参考: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炮弹哑火,是因为灌了沙子?这是一种长期误解"
"相信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观众,都会对这样一幕记忆深刻——中日黄海海战激战正酣,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果断下达开炮命令,炮手却无动于衷。
邓世昌焦急万分:“为什么不开炮?再不开炮,我们全都完了。”
“报告大人,炮弹里面全是沙子,打不响啊大人。”
邓世昌眼睛瞪得老大,有点难以置信。
炮手看邓世昌不信,索性拧开一发炮弹,怪异的事情发生了:从里面“刷刷”倒出来的不是火药,而是一粒一粒的沙子。
邓世昌出离愤怒,他怒吼道:“混蛋,全都是卖国贼!”
解说员紧接着来了一句贴心的旁白——“这是刚从外国买回来的炮弹。”
潜台词是,清廷负责采购军火的人贪赃枉法,外国军火商丧失底线,偷工减料,弹筒里该装的火药,却装上了沙土。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确实存在,不是编导杜撰,北洋水师的一部分炮弹里面装的确实是沙子。
但是并不能因此把战败的原因归咎于炮弹的质量问题,不能因此断定负责采购军火的官员中饱私囊,也不能说是军火制造商偷工减料,坏了良心。
真相是,在当时炮弹中填沙子的不光是清朝海军,各国海军都是这样做的。
...
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军舰上的大炮,装备的炮弹不是单一的,分为两种:一种是空心弹,一种是实心弹,之所以如此,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经过多年研究才摸索出的经验。
...
而打击敌人用的炮弹,跟攻击舰船用的炮弹是不一样的,前者叫开花弹,后者叫穿甲弹也叫实心弹。
所谓的实心弹,是我们中国人的叫法,是从炮弹的结构而言,从专业的角度讲,就是穿甲弹。
舰船装甲是有强度的,榴弹对它杀伤力有限,犹如隔靴搔痒,必须依靠穿甲弹。
穿甲弹之所以能穿透铁甲,靠的是炮弹的动能。
怎样提高动能?那就是增加炮弹的质量,质量和惯性是成正比的。
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运动状态也就越稳定。
早期实心弹的弹头是里面空的,它的内部并不填充火药,这样做的初衷为了让实心弹在飞向目标的过程中的弹道保持平稳,发生变化较小,命中精度更高。
通俗地说,就是给其加上一定量的配重,让前后重量接近,以保持炮弹平衡,不让它“飘”。因此,当人们明白这个道理后,原先中空的弹头里便被灌入东西来进行配重。
你一定会说,弹头里面装火药不好吗?还别说,当初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弹头中灌入什么东西,人们心里也没谱,也是个探索的过程。起初,设计者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在实心弹里装填火药,实战使用的时候,也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好的。
可是渐渐地,就发现这种方法落伍了,或者说有弊端。
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军舰越来越注重防护能力,军舰装甲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镍钢和哈维钢,以及后来的渗碳钢装甲问世,装甲强度越来越高。
实心弹击中这类超硬的目标后,因为炮弹本身的巨大惯性,会将弹头中的炸药提前引爆,还没有完成穿甲任务,炮弹先“牺牲”了。
人们在经过很多次的尝试之后,发现沙子和碎石比火药更适合,因此原来用于配重的火药就被沙子、石头替代。
...
当时世界各国的炮弹里灌沙子是惯例,并不是清朝的专利,交战的另一方日本,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炮弹中发现沙子不是怪事,也不是北洋水师失利的原因。
其实北洋水师的炮弹并非全都来自欧洲,其中的开花弹是从欧洲进口的;电影上出现的穿甲弹,恰恰是大清自己的兵工厂生产的。
这是因为,生产穿甲弹的门槛低,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对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准要求也不那么高,所以清政府可以自力更生,以节约外汇。
...
所以,北洋水师的穿甲弹产地不是欧洲,也不是美国,而是来自国内军火生产最先进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
...
因此,电影里那组镜头所展现的炮弹里有沙子不假,但是人家就是这种设置,而且穿甲弹里面装沙子是惯例,还是大清制造的,跟洋人无关,跟腐败也无关。
编导为了渲染清政府无能和官员的腐败,制造了这一噱头,属于艺术加工,无可厚非,我们也不必当真。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IAE7BD05438RAK.html )
炮弹头部/战斗部里面可能是炸药,也可能是实心的(穿甲弹),但不可能当场打开检验。
炮弹头部/战斗部里面可能是炸药,也可能是实心的,但不可能当场打开检验。
而炮弹头都是有装药的,而不是实心的。
———————
枪手不是炮手,就像陆军不是海军一样。
炮弹与子弹不同,发射药与爆炸部的炸药是最重要的部分,结构不仅不是子弹那种单一成分,分层和结构也不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概人们都懂,子弹头是实心的,即使是达姆弹也是没有其他炸药装填的(至多是为了增加穿透力充填橡胶),而炮弹头都是有装药的,而不是实心的。
装药是炮弹最重要都部分,也是最花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