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潭复校 转危为安(转自唐院春秋)

(2011-08-17 22:23:07) 下一个

今日(民国28年12月15日)为本院七七抗战后,在湖南湘潭复校第二周年纪念日。第一周年时去岁在柳州萧然度过。以踌躇于途,未能举行纪念,同学今犹引为憾事。抗战军兴,临近战区大学,弦诵不安,因而内迁复课者,为数不鲜。而“迁校复课”,以迭见报端,司空见惯,似无纪念价值者。惟唐大之复校则大不然,与其他各大学之迁校,情势各殊,奚啻霄壤。华北大学中如清华、北京、南开,平日规模宏大,校长教授,不乏名人,政府对之,素极重视。战端未启,既有缜密计划,商筹内迁。长沙临时大学,能短期复课,即基于此。至于华东之中央大学,更不待言,数年来,政府经之营之,不遗余力,而爱护之殷,以无所不至。故首都炸弹一响,即随国府西迁入川,旋即复课。他如师大、北洋、平大之组合临时大学于西安,其得力于政府情形,与当时所处境遇,亦莫不然。综而言之,彼等之复校,事先政府为力居多,如校址之指定,经费之发放等,皆政府曾預为之计,师生无非坐享其成耳。信彼等复课前夕,心目中所憧憬者,迥非将来学校存在问题,而是能否享受平日生活或待遇问题;以视二十六年唐院之复校,殆未可同日而语也。

提及当年复校情况,不啻一片伤心史,大有谈虎色变之慨。其时,我是新人之一,兹以耳闻目见,记忆所得,聊为述之,藉见本院校友、教授、同学,忍苦奋斗,自力更生,维护母校之一贯伟大精神,而为今后言复兴母校者法也。

芦沟桥事变,唐大正值暑假,师生星散,院长病危,学校前途,究如何为计,无法决定;及至孙院长一病不起,院务益无形搁置。其后,战事转紧,势危事急,而政府当局,犹之不顾,师生遂至踌躇失措,一筹莫展。然深感课业不可久荒,不得已少数师生寄附于沪校,以其尚怀异视,使甫失保姆之师生,难于久安。遂电南昌校友李中襄氏及黄镜堂教授,请其在南昌觅定院址,俾能复课,南昌办事处遂设焉。同时,留沪师生亦于12月初毅然离沪先后南下,一行约二十余人,取道温州、金华而南昌。以南昌地亦不佳,而再颠沛来湘潭。湘潭为湖南重要城市,湘黔铁路工程局设于此。局长侯家源、副局长裴益祥先生,乃本院前辈校友,目击母校师生之困难及复校之决心,除一面慰问外,并表示竭力赞助。比即将钱家巷工程师宿舍,一座小洋楼全部让出,作为住所。师生既抵湘潭,即从事复校各种工作。一面用学校名义,登报通告新旧各生来潭,一面由湘黔路局垫款,赶制教室桌凳,并借用路局黑板、测量仪器,勉强于12月15日开课,并于是日举行开学典礼。参加师生校友聊可数指。一年级新生以报道人数、教授及书籍的关系,延至25日才上课。教室共分四个,系分为土木、采冶。教授除朱皆平、许元启、黄寿恒、范治纶等外,其余皆路局义务教授。如薛兆枢之任铁道测量,庆承道之任力学及物理是也。师生宿舍同在此小洋楼内,学生皆在楼板上设席而卧,无床铺可言。筚路蓝缕,厥状之惨,可以想见。

上课不久,朱许二教授,即赴长沙,请愿教育部,准予复校,以无具体结果而归。同学闻讯,愁眉蹙额,于是学校存在问题,萦萦在怀,寝食不安。当时,生活之苦闷,非身历其境者,不得而知。然师生仍安之若素,甘之如饴,鲜有徒发怨言或沮丧灰心者。处兹环境下,师生能如此把持得定之精神,洵属难能可贵,求诸全国任何大学,不可多得。其后教育部正式承认湘潭复校,发给经费,亦未使非此种精神贯彻之功也。

上课约一月有余,朱教授复携呈文赴汉,邀请茅以升院长,晋谒教育部长,交涉未兼旬,即有喜讯归,谓已有八十分之把握。同学骤闻之,欣慰无似。不久。果然委任茅以升代理院长,且旋即来潭视事。数月来,师生孤苦伶仃,流离转徙,经艰苦奋斗,勉力将事,终于等到曙光,寻着归栖。茅院长学识宏丰,声誉远溢,又为母校先辈校友,师生感庆得人,谓未来唐大之发展,殊未可限量。观于两年来唐大之转变,由筚路蓝缕而巍峨堂皇,足见当年之正确也。犹记茅院长莅潭之日,院坪遍贴“欢迎茅博士来复兴唐大!”标语,以示赤诚欢迎。同学们一瞻风采,喜形于色。茅院长到校以后,即定朱教授负责对内,而己则对外接洽诸事之责。当时,虽教育部已正式承认湘潭复校,但以各种手续关系,经费仍迟迟未发,乃发起向各地校友募捐活动。定额原为5000元,以校友爱护母校情殷,认捐者至为踊跃,不久即超过定额。后以领到教育部经费,募得款项动用极少,因组基金保管委员会保管之。学校一切至是可谓初具规模。我校南北各地教授遂经电召到湘潭授课。从此,采冶系不再合班上课,经院长与湖大商洽,借读该校。以当时之简陋情形,而各地慕名前来借读旁听者,实繁有徒,同学因之增至八、九十人之多,教室、宿舍已感不敷分配,乃将四年级全部,移至新盖火车站。其余各年级,则仍在钱家巷上课,宿舍改在距钱家巷约二里许之窑湾福音堂。潭地冬季淫雨,泥泞满街,晨昏往返,备尝艰辛。倘无便宜之木屐、雨伞,殊难应付。在潭上课,约计五月,以气候酷暑,食宿维艰,且新招插班生无法安置。遂计划迁往湘乡杨家滩镇,继续弦诵。在杨上课甫及半载,而又以长沙大火,西迁来平越。在杨校舍宽敞,唐平两院教授一齐来到,规模较在湘潭为大。及来至平越,则有采冶系之恢复,主任及教授之增聘,规模之大,固又较杨家滩有过之无不及。虽然,设若无当年湘潭之复校,曷克臻此?故今日“平越唐院”,实胚胎于当年“湘潭唐院”也。念唐院湘潭复校,全仗校友、教授和同学之力,卒底于成。吾人饮水思源,当勿忘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再造唐院于湘潭也。

          民国28年12月13日晚写于黔平越

【作者简介】:作者系唐山铁院土木系1941届校友。

【资料来源】:原载《唐院月刊》第四期1946年12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