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世卫组织公布的疫情显示,2002年底到2003年8月,非典全球共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感染人数共8422例,死亡916例,平均病死率为10 .8%。2004年,当这场致命疫情最终消退,关于这个未知病毒的溯源研究也随即开始。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两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毒传染病,分别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爆发,根本源头都来自同一种动物——蝙蝠。这向追踪SARS病毒溯源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可能性,SARS的源头会不会也是蝙蝠。
通过检测不同科属的408只蝙蝠进行抗体、核酸的监测,目标逐渐清晰,最终在菊头蝠身上找到了和SARS病毒相似的冠状病毒。菊头蝠因有结构复杂的马蹄形鼻叶而得名,是狂犬病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这一发现刊载于当年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引发多方关注。但很快,质疑又来了。“S基因”又称之为刺突蛋白基因,负责病毒与受体的结合,病毒在感染细胞的时候,它要首先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才能入侵到细胞造成感染。
蝙蝠身上携带狂犬病在内的多种烈性病毒,为此,每次野外采样前,队员们都会提前注射狂犬病疫苗。无论到哪里,他们一直坚持无侵害取样。尽量减少对蝙蝠和栖息地的伤害。
这些样本被带回实验室,储存在零下80°C的冷冻箱里。
直到2011年,在云南的一个蝙蝠洞里,首次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更相近的SARS样冠状病毒S基因。2013 年,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从样品中分离出第一株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的活病毒,更相近的S基因,让这株病毒能够使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体,并能够感染人的细胞。它被以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英文简称命名“WIV1”,以彰显这一发现的重要价值。这个成果刊载于2013年11月的《自然》杂志。“钥匙”终于找到了。但这个小山洞揭开的秘密,远比研究者预想得更多。
成功分离出WIV1,让全球科学家对SARS 病毒起源的分歧、争论,变得“趋于一致”。这场持续多年的追捕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SARS冠状病毒起源于菊头蝠。多年努力,终于追踪到了SARS的源头,但科学家们并未止步,因为这个首次发现S基因的蝙蝠洞内,还藏着更多的秘密。
经对比,蝙蝠洞中发现的SARS样冠状病毒,它们的各个基因和SARS病毒的最高相似度达到97%以上,属高度同源。从遗传学上,这意味着SARS病毒的最直接祖先来自这些蝙蝠病毒。专家表示,目前虽未找到和SARS病毒完全一样的病毒,但这项发现充分证实了SARS病毒起源于蝙蝠,并揭示了其可能的产生方式——基因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