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为什么讲大话会面红,骗了人会心里不安,害了人会内疚?

(2011-04-24 08:42:29) 下一个

人为什么讲大话会面红,骗了人会心里不安,害了人会内疚?

这可能是和物竞天择有关。

以前的人不像今天一样,都生活在一个个过万人的国家里。以前他们就像一群群的动物一样,一起生活,一起狩猎,一起和其他群落争地盘。地球上充满大量的群落,这些群落人数不多,都是自生自灭,群落和群落之间只有斗争,没有合作。而且这些斗争都是很残酷和野蛮的。

如果一个群落里面的个体常常内斗,互相偷袭,互相欺骗;那么大家整天就是防范自己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同心合力,如果有其他群落袭击,肯定很快就被消灭了。相反如果群落里的人有一点点胆小,害怕伤害自己人的话,那个这个群体就能够就精力放在狩猎和争地盘。他们也比较同心合力,容易壮大起来。

这个现象应该同样适用于所有群居动物。经过几万年的物竞天择,这种现象变成动物的“天性”了。所以人类出现之前已经,群居动物已经有这种普遍不做有害自己群落事情的“天性”。不过群居动物的这种“天性”有点像机械,每个个体的行为习惯都差不多。它们的天性就比较单纯和容易观察。

但是人类社会比群居动物复杂得多,人类的独立思想能力比动物强得多,个体的行为习惯都可以有很大的分别。人类的天性就比较复杂和难观察。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天性,有些人比较抗拒做伤害自己人的事,有些人对这种事不会有很多的思想斗争,所以表现出来就是人人都有不同的“良心”。

不过总体而言有“良心”的人类群落是有利于发展壮大的,没有“良心”的人类群落是要被淘汰的。经过几万年的物竞天择,“良心”的现象被不停的加强,结果便是有“良心”的群落越来越大,越来越不能容忍伤害自己人的行为。

最后的结果便是人类都有“良心”,社会有“道德”,”羞耻“等概念。伦理故事,圣贤的教导,宗教,法律的出现是比较后来的。客观上可以说都是物竞天择的必然结果:没有这类“玩意”的群落都不可能壮大。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动物都不吃同类,都爱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即使偶然出了几个喜欢吃同类,不爱护自己孩子的个体也不会被其他个体容忍。因为容忍这类行为的群落一定不能壮大,所以这类群落刚出现就灭亡了。我们是看不到这类动物的。


非群居的动物也同样虎不食子

以上的论点说明群居的动物不会伤害自己的幼儿。但是非群居的动物也同样虎不食子

生物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传宗接代,因为没有这个特点的已经灭亡了。事实上,只要生物的"传宗接代率"超过一定的门槛才可以不绝种。所以有很多低等生物都是大量生育来保证达到这个后代,但是只有小数幼儿能够长大到交配的年龄,就是因为要保证"传宗接代率"超过一定的门槛。只要超过一定的门槛,动物是可以吃同类的!

一些动物为了保证它的后代能够成长,会将体弱的吃掉,以保证另一个能够长大!这是妈妈的“天性”,因为有这种“天性”的妈妈的后代才的"传宗接代率"才超过一定的门槛,才得以不绝种。

所以‘非群居的动物也同样虎不食子’。因为食子的已经绝种.除非是每次生很多后代,但是也不能过度食子,否则也会绝种,这个和群居与否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雄性动物好色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因为不好色的雄性动物比较难传宗接代。所以“性”是物竞天择的放大效应。

回到我原来所讲的群体吧。群体里的个体互动是很微妙的,它可以决定这个群体是灭亡还是兴旺!

一个群群体里的个体不可能天天都相敬如宾,因为一个群体没有领袖也不成。不要忘记群体和群体之间只有竞争的关系,没有出色的领袖如何和别人争地盘,争食物?所以一方面内部要有竞争,但是另一方面当一个领袖上位后,就不可以容忍破坏群体和谐的害群之马!

只有适当把握这两个互相矛盾特征的群体才可以‘一统天下’!任何微妙的变化都会被几万年物竞天择放大。

我刚才说过“性”是物竞天择的放大效应。我认为“感情”和“良知”也是物竞天择的放大效应。因为一个比较有“感情”和“良知”的群体比没有“感情”和“良知”的群体更容易建立一个永久的社会。

动物虽然都爱护后代,但主要是保证后代能够长大交配,对于他们的幸福是不大上心的。所以每一代都是重新积累。

但是有“感情”的就不同了,会愿意为下一代的幸福而化心思。下一代能可以有一个更有利的起步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