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怀喜护彼意

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正文

修行进步之: 认真,角度以及为胜而辩

(2011-06-21 07:07:02) 下一个
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报是, 可以不费力气就享受以前帝王才能享受的很多东西 -- 其中之一就是佛经。 得到几个版本的大藏经, 对于我们说来, 不是一件难事。 不过, 这也使我们并不象古人那样珍惜自己所得到的一切。

问题之一: 不认真

举一个例子。 《金刚经》中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曰:“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比较关键的词是“受持”, 希望大家不要一带而过。“受持”一词的含义甚多。 简单说, 暗含, 戒,定,慧。 而不是简单的在思想上接受一下, 读读, 说说。
其实, 兜里放一本佛经, 也会对于行者有些帮助, 但是, 这点帮助很难使之在获得人身的这一世成就。下一个词“当得”。 “当得”是应当得, 但是在何时? 释迦老师没说。 又或者这个“当得”是 “当下就得”的意思?
这个“当得” 会不会与前面的“受持”有关系呢? 这个问题, 大家自己去参参吧。

问题之二: 角度不清

每一部经文, 一般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呵呵,这个词好遥远啊)比如,《金刚经》谈空性, 是谈真如, 以无相为体。 以《金刚经》的这个角度看, 所有器世间, 包括佛土, 都是“化城”, 都是真如的变现, 而非真如之体。 又比如《净土宗》要大家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以劝谕为主。
此时说的“住相证果”是指, 当行者往生成功之后, 借助于阿弥陀佛的愿力, 行者会在极乐世界, 继续修行, 在一生当中, 亲证佛果。
“住相证果”不是说行者要住于极乐世界的相, 是说借助佛的愿力, 借助极乐世界这个好的修行环境, 去证果, 去做到“无相”。

我们把这个“住相证果”来一个因式分解看看:

第一步: 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 住在莲花包里, 住在极乐世界的相之上;

第二步:在莲花包里面修, 比如, 禅宗, 断四相。 注意, 此时绝不能住相, 极乐世界的相也不能住, 一直到证果。(这一步才用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个一加上二, 简称叫“住相证果”。所以说, 往生极乐世界, 与断四相, 在修行次第的角度上看, 是丝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情 – 不存在“理事双备,真俗圆融。”, 更谈不上矛盾。
“理事双备,真俗圆融。”是指, 以断四相, 证见真如为目的时, 尽管是空性,无我, 但是行者,我, 却依然要建立一切, 去参话头, 去打坐。。。等等, 去修, 去证。
而往生净土的行为本身就是有为法, 不是要证见真如的空性, 行者根本不需要断四相而达到往生的目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提醒大家, 读经文, 看开示, 要认真, 要细心。

居士:《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怎样理解?可否理解极乐世界只是一个化城,并未真正到家?

以证见真如的角度看, 极乐世界是一个化城, 是一个可以确保行者在一生当中成就的, 好的修行环境, 而不是真正到家。

而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为了我们到极乐世界修行。 这个往生的成功, 确实需要以声音求, 以佛象求。
而《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在证佛果的时候, 才需用到的。 在仅仅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为目的之阶段, 是不用的。

问题之三: 为了赢而辩论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些网友在转经文, 或者法师的开示, 有时候是有针对性的。 比如, 当讨论某些主题的时候, 一些网友会另外开贴, 转一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章。 其实, 从讨论开始, 去查阅一些经典, 是一件好事。 但是, 提醒大家不要为了赢而辩论, 为了赢而转。事实上, 很多字面上看能支持自己观点的经典, 其实是暗含很多“角度”, 或者前提条件的。 具体的, 我就不举例子了。 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参阅我的博文: 《世间法, 佛法与外道, 平等》。 在那篇博文中, 我强调的是, 不要脱离诸多的角度, 立场, 前提条件而单独提取那些能支持你观点的文章。 这会极大影响行者的正确判断。

辩论, 不是为赢, 不是为某位法师, 是为真理。


祝愿大家修行进步!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盘古 回复 悄悄话 回复femi的评论:

谢谢!
femi 回复 悄悄话 对所提出的三个提问与说明,完全同意,谢谢,实话,无论好不好听,都不是自赞毁他,不是实话,为得言得,为证言证,都是自赞毁他,皆为大妄语。再次感谢,点出中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