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足部理疗 足底反射区图解

(2011-03-28 12:49:25) 下一个

转贴:足部理疗 足底反射区图解

一、足部反射区理疗
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足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树枯根先竭,人老足先衰。”足底经络繁杂。足为三阴经(肝、脾、肾)之始,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足部与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紧密相连。足与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体各部位出现病变,都能从足底相应的部位得到反映。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衰老与肾气衰竭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蒂。而从中医来说,足对应于肾,为肾经所过之处,通过主动的足部锻炼,能够振奋肾气,强壮筋骨,调和全身气血,疏通周身经络,从而活跃脏腑机能,防病健身,延缓衰老。
现代生物全息学也认为,生物体的任意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生命信息。因此,人体各部分、各脏腑器官在足底都存在相对应的投影区域,称为足反射区。
临床实验证明,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适当刺激各反射区,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

人体某部有病,在相应的足反射区就会有所反映,如疼痛、酸胀、或结节硬块。相反,对某反射区进行按摩刺激,就能够调节人体相应脏腑器官的机能,治疗相应疾病,并对其起到保健作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足部反射区保健按摩法是指以特定方法有效地刺激足部反射区,通过人体调节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保健按摩方法。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并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又经过近年来的提高和迅猛发展,应用范围极广,既可以作为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保健按摩,又在诊断治疗疾病上有独特的敏感性和超前预防意义。
中医足疗按摩没有药物的副作用,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等原理,达到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对于一些功能性疾病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高血压、胃病、痛经、月经不调、便秘、更年期、肥胖症及亚健康状态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足部按摩的基本作用:
足部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在血管内的流速,使脚的表面及脚底温度升高,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两足距离心脏最远,足部按摩后血液流经足部的流速、流量均增加,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影响整个循环系统。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收缩状态,使肌肉放松,骨骼肌能做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有助于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足部按摩刺激足部的血管壁和肌肉的感受器,使之发出神经冲动传入心血管神经中枢,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对整个心血管系统起着调节作用。

足底反射区图解

足底反射区图解








头(大脑):位于两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侧大脑的反射区在足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变,脑震荡、头晕、头痛、失眠,中枢性瘫痪,视觉受损伤等病症。

额  窦:位于两足拇趾靠尖端1cm的范围及其他八个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中风、脑震荡、鼻窦炎、头痛、头晕、失眠、发烧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小脑(脑干):位于大脑反射区的后外侧。左、右侧小脑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脑震荡、高血压病、头痛、失眠、头昏、头重等病症。
脑垂体:位于两足拇趾趾腹正中央,适用于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脾、胰等内分泌系统病症。

三叉神经:位于两足拇趾趾腹的外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偏头痛、面瘫、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头重等病症。

鼻: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节趾腹底部内侧,约45度处,呈交叉反射。适用于急慢性鼻炎、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病症。

颈:位于两足拇趾根部,即小脑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部酸痛、颈部扭伤、落枕、高血压病等病症。

眼:位于两足底第二、三趾根部。适用于视神经炎、结膜炎、角膜炎、近视、远视、复视、斜视、散光、视网膜出血、白内障、青光眼等病症。

耳:位于两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适用于外耳道疖肿,中耳炎、耳鸣、重听等病症。

斜方肌(颈、肩部):位于两足底眼、耳反射区下方。适用于颈肩背酸痛、手无力、麻木、肩活动障碍等病症。

甲状腺:位于两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间,呈带状。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病症。

甲状旁腺:位于两足底内缘第一趾骨与第一趾关节处,适用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症。

肺、支气管:位于两足斜方肌反射区外侧,自甲状腺反射区向外呈带状到足底外侧的肩反射区下方,前后宽约1cm。适用于上呼吸道炎症、肺结核、肺气肿、胸闷等病症。

胃:位于两足底跖骨的中、下部。适用于胃痛、胃酸增多、胃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十二指肠:位于胃反射区的后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适用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根球部溃疡等病症。

胰  腺:位于两足足底胃反射区与十二指肠反射区连接处,适用于糖尿病、胰腺囊肿、胰腺炎等病症。

肝  脏:位于右足底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间,在肺反射区下方。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胆  囊:位于右足底第三趾骨与第四趾骨间,在肝脏反射区之内。适用于胆结石、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病症。

腹腔神经丛:位于两足底中心,分布在肾脏反射区及其周围。适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病症。

肾上腺:位于肾脏反射区上方,适用于生殖系统疾患、哮喘关节炎等病症。

肾  脏:位于两足底中央的深部,适用于肾盂肾炎、肾结石、动脉硬化、静脉曲张、风湿热、关节炎、湿疹、浮肿、尿毒症、肾功能不全等病症。

输尿管:位于足底胃反射区至膀胱反射区连成的一斜线型条状区域。适用于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炎、风湿热、关节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输尿管狭窄造成的肾盂积水等病症。

膀  胱:位于两足足底内侧舟骨下方拇展肌之侧约45度处。适用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病症。

盲肠(阑尾):位于右足底眼骨前缘靠近外侧,与小肠、升结肠连接。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回盲瓣: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缘靠近外侧,在盲肠反射区的上方。适用于下腹部胀气、阑尾炎等病症。

升结肠:位于右足足底,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横结肠:位于两足底间,横越足掌之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降结肠:位于左足掌,小肠反射区之外侧带状区域。适用于便秘、腹泻、腹痛、急慢性肠炎等病症。

生殖腺(卵巢或睾丸):位于两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侧区。适用于性功能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调所致),如女性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经闭、痛经、卵巢囊肿等病症。

小肠(空肠、回肠):位于两足跖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区域,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的反射区所包围。适用于胃肠胀气、腹泻、腹部闷痛等病症。

胸部淋巴:位于两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间缝处区域。适用于各种炎症、发烧、囊肿、子宫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肿瘤等病症。

喉:位于两足背第一跖趾关节的外侧缘。适用于喉炎,支气管炎、失音、嘶哑、声门水肿等病症。

上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背侧近甲根部。适用于牙痛、上颌感染、上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下颌:位于两足拇趾第一趾间关节的背侧,与上颌反射区相接,适用于牙痛、下颌感染、下颌关节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有足疗师介绍经验:按摩足部后立刻喝一杯温水,帮助排除体内废物,提高足疗效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