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上海人的面子 -- 说起文革和国内车的装修,想起上海男人穿假领子

(2011-05-06 09:52:23) 下一个

(摘自2011年1月2日上海的新民晚报。)


上海人的面子 
 
    李大伟










上海版的快乐“口诀表”:“哄老板高兴,做做秀;哄 上司高兴,做做假;哄家人高兴,做做饭;哄朋友高兴,做做东;哄自己高兴,做做梦”,这是天津溜的上海版“逗你玩”!若要哄更多的人高兴,请让我说些“比 坏话好听的表扬,比好话促狭的批评”,按当下上海人的说法:接近“开坏”。


无自信的人,喜欢油画,比婚纱照真实,比证件照好看。有自信的人,接受漫画。突出特点,省略翔实,这是漫画,不是丑化。上海人不怕被漫画,更喜欢麻辣烫。


老一辈的上海人,女孩懂事了,第一课就是叫你“搭架子”,哪怕豆腐架子。女儿出嫁了,做娘的总要叮嘱:“婆家的东西,既是侬的,也不是侬的”,言外之意:“给侬的,才是侬的”,给你的,是婆家的客气,不是你的福气。千万不可讨要,这样才有自尊,才有面子,


上海人讲究“噱头”,凡事卖相要好。邮票要有“品相”,登台要有“扮相”,老上海的《弟子规》:“立有立相,坐有坐相”,都是与面子有关。


物质匮乏的“文革”期间,上海别出心裁,“衬衫穿不起,买个假领子;文胸戴不起,买条小背心”。但不失面子。


上海人讲究“噱头”,凡事卖相要好。邮票要有“品相”,登台要有“扮相”,老上海的《弟子规》:“立有立相,坐有坐相”,都是与面子有关。


物质匮乏的“文革”期间,上海别出心裁,“衬衫穿不起,买个假领子;文胸戴不起,买条小背心”。但不失面子。


那个时代,“阿大新、阿二旧、阿三破、阿四烂”,膝盖、屁股都是块块补丁,但针线一圈圈,完全平行线,要像密纹唱片,不能像世界地图,东一块、西一块,坑坑洼洼。否则做娘的要让人看不起。


在鲁迅的笔下,石库门里的上海男人,睡前将西裤折出一条缝,然后叠压在枕头下,第二天出门裤子笔挺、衣衫鲜亮。钢窗地板的人家,总有几个衣架, 睡前将西裤拎出一条缝,然后一分为二,悬于衣架木杠上,企图吊出根“筋”来。不穿的服装,统统吊在衣架上。卧室有衣架,客堂间也有衣架。客人来了,先将客 人的外套、大衣,拎直了、吊起来,然后才是泡茶、点心招待。老上海讲究“行头”,俗称“出客服”。上海女人最感慨的事情,就是出门没有“衣裳”,所以上海 女人喜欢逛街,随时随地,收罗些“中看未必中用”的衣服,以待不时之需。出门前,尤其是出席重大活动,就是上海女人盘点库存的最佳时刻。拉开衣橱,取出这 件,挂好那件,站在衣橱镜前,捏着衣角比划,贴在胸前,反过来、正过去,最终的结论:“永远缺一件最适合的”,由此形成了上海女人的价值观:“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于是继续逛街、扫街、买“备胎”。在上海,女人的“活法”:长得可以不漂亮,穿得不能不漂亮。男人的想法:穿得山青水绿,才有面子。山东人讲 究喝,广东人讲究吃,上海人讲究穿,“只重衣衫”就是上海人的面子观,“可以没有里子,不能没有面子”。


老上海人讲究体面,事体要做得漂亮,哪怕与仇家争辩,道理要放得上台面。


今天,名牌代替面子,买条领带,礼盒大大的,老远看得见,对于放喇叭,就像LV包,像块黑板,垂直拎、斜肩背,招摇过市,形式大于内容。上海人买“阿玛尼”,首选外衣、大衣,而不是汗衫背心,更不是短裤,因为面子比里子重要!


这些年流行“包装”一词,哪怕求职简历,也是“黄油烤山芋”,好比婚纱照:“面拖小黄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